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红梅等:新中国成立70年农民综合满意度研究

[ 作者:刘红梅 路江林 王克强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9-07-05 录入:王惠敏 ]

——来自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的经验证据

内容提要:基于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入户调查的一手数据,本文选取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农民收入差距等指标,控制农民个体特征,使用Probit模型探讨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高,满意农户比例高达 94.70%;(2) 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教育发展、居住条件改善、出行条件优化,显著增强农民综合满意度;(3)农民收入差距扩大、医疗负担加重和环境污染恶化等问题的存在,显著降低农民综合满意度;(4) 就个体特征而言,相较于女性,男性的综合满意度较高;相较于60岁及以下农民而言,60岁以上的农民综合满意度较高。

关键词:农民;新中国成立;综合满意度;影响因素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七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是典型的农业大国,2017年末,全国乡村人口5.766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41.48%。农民是国家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受益者,人民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综合成就的一条基本标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有力的推进农民满意度的提升。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农民综合满意度如何? 这种满意度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借鉴以往成功经验,更好地提升农民的综合满意度? 这些问题的解答有助于为提升新时代农民的综合满意度及为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政策启示,因此本研究具有较好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一)理论分析

满意度是一种主观评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是农民对各种改革所带来的效用或福利的综合判断。农民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适应和感知都会影响到其满意度,他们的综合满意度最能直观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综合成就。

1.产业发展。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产业发展,并带来企业、产品、服务等方面的变化。 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根本是产业兴旺。

2.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3.农民收入差距。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收入在绝对量上获得显著提升,然而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这可能对农民综合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

4.教育发展。随着改革深入,国家比较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各方面投入也不断加大,农村教育得到改善。

5.医疗负担。医疗服务关乎民生大计,为公众提供方便、安全、有效、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也是政府的既定方针。

6. 居住条件改善。根据可居住性理论,幸福源于客观生活条件和需求的满足。农村居住条件的优势主要在于居住基础设施完善程度。

7. 出行条件优化。交通出行是大多数人群必须面对的一项日常活动,也对人们的综合满意度产生影响。农民在城镇就业、农村生产都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出行条件。

8.生态环境污染。与城市环境建设相比,农村环境的改善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有甚者,城市污染企业、生活垃圾等向农村地区的蔓延,加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威胁。

(二)模型构建

为考察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本文借助二值选择模型开展后续研究。对于二值选择模型,随机干扰项表现为标准正态分布时,采用Probit二值选择模型;当其表现为逻辑分布时,采用Logit二值选择模型;当其表现为极值 I 型分布时候,采用极模型。本文选用 Probit 模型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设定如下 Probit 二值选择模型:

(1)式中,α 为常数项,β 为估计参数,Xi为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农民收入差距、教育发展、医疗负担、居住条件改善、出行条件优化、生态环境污染等和农民个体特征(性别、年龄、身份、家庭户规模)等变量,εi 为服从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项。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

本文重点在于考察影响农民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综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综合满意度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农民收入差距以及农村教育发展、医疗负担等8项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控制农民的性别、年龄、身份及家庭规模等个体特征。本文被解释变量为二值变量,使用 Probit 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逐步加入各影响因素的方法,以观察各因素的影响情况。 使用STATA15软件对(1) 式进行估计,得到的回归结果具体见表3。

(一)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发现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而农民收入差距则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

对于农民收入差距而言,其显著负向影响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收入不平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会使农民不满意,因为相对于较富裕的人而言,贫穷的人更加贫穷。

此外,教育发展、居住条件改善及出行条件优化显著正向影响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而医疗负担、生态环境污染则显著负向作用于农民综合满意度。

(二)个体特征

对于个体特征而言,除性别、家庭规模的影响外,年龄、身份并不对农民综合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对于性别而言,相对于女性,男性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显著较高。 对于年龄而言,六十一岁及以上的农民满意度较高,这部分人群经历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及后四十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更加强烈。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安徽省桐城市范岗镇四个村入户调查的一手数据,选取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农民收入差距等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控制农民的个体特征,使用 Probit 模型实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综合满意度影响因素。

(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各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民作为国家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是改革的受益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成就普遍表示满意,占样本的比例高达 94.70%。

(2)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非农化、教育发展、居住条件改善、出行条件优化,增加农民的福利水平,提升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

(3)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农村改革,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医疗负担的加重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农民的综合满意度。

(4)对于个体特征而言,相对于女性,男性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较高;相对于六十岁及以下的人群,六十岁以上农民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较高。

(二)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和更好地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应加快产业发展,带动就业、教育发展,增强居住、出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其对农民综合满意度的提升作用。这些工作的处理,都有助于提升农民福利水平,增强农民的综合满意度。

(2)农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医疗负担的加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降低农民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的综合满意度,这需要在后续改革中加以重视。

(3)提升女性综合满意度。注意降低就业市场上对于女性的歧视,并增强对女性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创新家庭服务,降低女性的家庭劳动强度,提高女性自由安排的时间。

作者:刘红梅(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路江林、王克强(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业技术经济》2019年第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