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肖珂欣等: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 作者:肖珂欣 谢宗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11 录入:王惠敏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现代化”理论判断,说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发展。但“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两个方面的现代性建构障碍,一方面,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逐渐衰颓,另一方面,不合时宜的文化内容又成为乡村文化现代化的阻力。因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难点在乡村,重点也在乡村,对乡村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建构,实现“乡村精神富有”,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

一、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价值意蕴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所在。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发展,更能成为助力乡村经济现代化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首先,乡村文化现代化能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过程中,通过系统性地甄别和扬弃那些与时代精神相悖的文化元素,实现传统文化的去芜存菁,不仅是对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理性审视,更是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性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下焕发新的生机。另一方面,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将传统文化与时代要素融合,能够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乡村新生代农民的认识习惯,进而强化其乡村传统文化认同感,增强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其次,乡村文化现代化可赋能农业经济现代化。乡村文化不仅有文化价值,其经济价值也日益凸显,文化挖掘使普通农产品转变为高附加值的具有文化内涵的特色商品,显著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以乡村文化为核心兴起的文化创意农业、文旅产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因此,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能够促成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而以现代化手段对传统村落、传统民俗、农耕文明等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为乡村经济现代化转型提供新的支撑点。

最后,乡村文化现代化能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文化的治理性以文化创造者和拥有者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为基础,在乡村治理中发挥柔性的引导和约束作用。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通过培育现代文明理念,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乡村价值体系,营造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氛围,实现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与现代文明理念的融合,为乡村治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精神示范和制度保障,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二、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困境

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并非一蹴而就,不仅传统习俗中的各种顽固陋习成为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阻碍,而且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使得城市文化也成为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冲击力量。

(一)乡村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建构受阻

乡村传统习俗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植根于乡村社会的肌理之中,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成为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沉重包袱。乡村社会发展的封闭性与隔离性,导致重男轻女、迷信思想等文化糟粕,以认知观念的形式融入村民的生活并成为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此外,还有不少乡村地区打着传统习俗的名义大兴攀比、享乐之风,导致“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现象在乡村地区蔓延,传统习俗渐成铺张浪费、跟风攀比的借口。这些不良风气与习俗仍盛行于不少乡村地区,影响着村民的精神世界,阻碍了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二)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载体衰消

乡村传统文化消散遇上城市文化的强势冲击,导致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载体不断衰消。一方面,市场经济发展对乡村文化秩序带来了极大冲击。市场逻辑之下利益驱动成为乡村社会的最主要行为方式,村民思想观念出现“一切向钱看”的倾向。乡村共同体意识和守望相助的伦理观念在市场化浪潮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乡村社会中的优秀价值体系与道德信仰日渐式微,功利主义盛行,熟人社会中淳朴乡风文明被原子化趋势下的利益斗争所取代。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以其时代性、开放性、辐射性等特征在城乡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城市文化在向乡村扩散过程中不断挤压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加之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为了向城市文化“看齐”,不断放弃自身文化独特性,导致乡村文化产业陷入同质化发展,加剧了乡村传统文化的衰退。

(三)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力量缺失

市场经济及城市文化的冲击导致乡村传统文化日渐衰亡,村民对于村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变得淡薄。乡村因而无法依靠文化的羁绊留住人,加之城市扩张的巨大拉力,乡村人口大量外流,乡村社会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空心化。村庄的空心化又使得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缺失,导致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缺乏动力。此外,在市场价值观念的冲击之下,传统乡村社会赖以维持的由血缘、亲缘、地缘等构成的内在秩序日益破裂,乡村公共文化权威消解,乡村文化组织日益涣散薄弱,这又进一步导致乡村文化事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往往由外部行政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安排。然而行政力量主导下,乡村自身的文化现代性建构动力进一步被弱化,而且行政逻辑自上而下的“文化给予”,导致文化现代性建构常常与乡村本土的文化特色脱节,出现供需错配的现象,建构的乡村现代文化并非是村民所需所愿之文化。

三、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路径

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在于,理顺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传继与焕新、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关系,重塑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体系、经济基础和内生动力,以塑构现代性价值体系、夯实经济基础、培育乡内生力量等手段推进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

(一)塑构乡村文化现代性价值体系

现代化的推进和文化冲突的加剧,虽然使得传统乡村文化价值体系进入衰落时期,但由于乡村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的保守性与封闭性,乡村文化中的不良风气与文化糟粕往往坚固地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加之现代文明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滞后性,故不能托寄于现代文明理念能自然地对乡村不良风气进行修正。因此,要以批判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乡村传统文化,对其内生的不良风气与文化糟粕采取有力措施进行文化规范,如以村规民约等形式对嫁娶丧葬中不合理的行为进行约束,从而对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相悖的部分进行现代化改造。与此同时,加强村庄文化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乡村文化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抵消市场文化、城市文化的不良影响,培育优良的现代化文明乡风。

(二)夯实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经济基础

乡村经济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文化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着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深入挖掘并活化利用乡村文化资源,使其在现代性要素的加成下转化成为促进村民就业增收的文化资本,并进一步成为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有力支撑。乡村文化产业是乡村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产业,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吸引更多城乡居民了解并加入乡村文化的现代性建构之中,从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与焕新。另一方面,加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设施与资金,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为乡村传统文化重新构建起可知可感的载体形式,以之应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消解。同时,丰富村庄文化生活,特别是以符合新生代村民认知习惯的组织形式提升文化活动质量,重新培育新一代村民对乡村的集体记忆,强化其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实现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赓续。

(三)培育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内生力量

面对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中主体力量缺失的困境,激活乡村内部主体的建设活力显得尤为重要。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首要核心内生力量是乡村基层党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坚强领导核心,进而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借助党组织脉络延伸至乡村社会各个角落,从而形成现代化乡村新民风。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同时需要培育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乡村文化归根结底是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村民是乡村文化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主体力量。能否激活村民主体性是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激活乡村文化发展的内生力量,需要着力推进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引,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培育吸引更多优秀文化人才投身于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的事业之中。

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乡村文化现代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着力推动乡村文化现代性建构,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肖珂欣系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大学生乡村振兴研究会会员;谢宗藩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