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书评丨杜志雄:理论深耕与实践导向的乡村治理新视野——评《农村公共组织学》

[ 作者:杜志雄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10-20 录入:王惠敏 ]

微信图片_2025-10-20_171222_146.png

在乡村振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陈文胜教授与胡扬名教授合著的《农村公共组织学》以系统性视角回应“乡村治理需要何种组织支撑”这一核心命题。该书立足中国乡村治理的复杂现实,融合公共管理、政治学与社会学的交叉学科视角,构建兼具理论纵深与实践导向的分析框架,填补了农村公共组织研究的学术空白,为破解乡村治理困境提供方法论指引。

一、理论框架:本土化建构与多维整合

本书的理论创新体现为对农村公共组织的系统性解构与本土化重构。作者通过概念廓清确立研究边界,从“组织”到“公共组织”再到“农村公共组织”的递进式界定中,提炼出公共性、法治性、权威性与自主性四大核心特征。借助国际比较(如美国农业合作组织、日本农协),凸显中国农村公共组织的本土特质——即在行政传统与社会文化交织中形成的“复合治理”模式。这一模式拒绝简单移植西方“多中心治理”或“公民社会”理论,转而强调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多元主体的协同逻辑。

在方法论层面,作者构建了“结构—历史—功能”的动态分析框架。全书七章以“历史演进—功能作用—建设进路”为脉络,揭示组织形态与乡村社会的互动机制。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例,其从革命时期的政治动员到乡村振兴阶段的资源整合功能转型,不仅反映了组织自身的适应性变迁,更映射出国家战略与基层需求的双向调适。此外,制度分析、社会资本理论与治理理论等跨学科工具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深化理论解释力,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为乡村治理的复杂性提供更具包容性的理论容器。

二、实践指向:问题导向的治理进路设计

本书的实践价值在于将抽象理论锚定于具体治理场景,针对乡村组织的现实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党建引领维度,作者构建“经济发展——政治功能——思想引领——保障机制”四维分析框架:通过经济发展强化政治领导力,依托思想凝聚巩固社会号召力,借力制度保障提升治理效能,最终实现“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功能耦合。这一路径既规避传统党建中“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亦为基层党组织嵌入乡村社会提供操作范式。

在基层政权改革领域,作者主张机构设置、队伍建设与能力升级三维驱动组织转型:通过合理设置并理顺组织机构职能与关系,以多途径队伍建设提升基层政权治理能力,推动基层政权组织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演进。对于群众自治组织,本书提出法治化与自主性兼容的治理逻辑:一方面通过法律完善明晰自治边界、规范程序运作;另一方面依托监督机制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激活内生治理活力。在社会组织整合层面,作者提出“分类引导”策略:将宗族凝聚力转化为治理资源,同时以政策扶持培育科技服务组织的专业性。这种非均质化治理思路,既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又回应了技术变革对组织形态的重塑需求。

《农村公共组织学》一书进一步丰富我国乡村治理的研究成果。现有研究多聚焦宏观政策或单一组织类型,而本书将基层党组织、政权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纳入统一框架,揭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为理解乡村治理的“中国模式”提供新视角。从理论视角来看,作者在西方“公民社会”或“多中心治理”理论基础之上,基于中国乡村的行政传统与社会文化,提出“党建引领下的复合治理”范式,充分体现西方理论的本土化建构。本书兼具理论思辨与实证导向,既有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也包含田野调查案例。这种“上接理论、下接地气”的写作方式,使其既能服务于学术研究,又可指导政策设计。

《农村公共组织学》是一部兼具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的力作。它通过严谨的学术框架和鲜活的案例分析,回答了“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组织支撑”这一时代命题。对于公共管理、政治学等相关专业的师生,本书是理解中国基层治理逻辑的必读教材;对于实务工作者,书中提出的“党建引领”“法治化自治”“分类引导”等策略,则为破解治理困境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箱。在乡村振兴与治理现代化的双重语境下,本书充分彰显理论回应现实、知识服务社会的学术使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来源:《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25年第5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