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界定“数字乡村”这个概念,追溯一下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我的理解是,现在研究的各种各样的乡村概念,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都是原来“三农”问题的延续,所以我这里有两个前置性的观点:一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数字乡村建设是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二是我们在探讨建设推动数字乡村发展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有清晰的概念界定。
一、数字乡村的概念
关于数字乡村有很多提法,从最开始的学界探讨到国家领导人讲话以及各种各样政策文件的出台,对此都有探讨。部分学者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在城市发展过程当中,首先是城市数字化,其次发展到城市智能化阶段,最后是智慧城市阶段。数字乡村这个词实际上是借鉴了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乡村这样一个场域中,它是否也是按照这三个阶段来发展的?这是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如果是按照这三个阶段来发展的,如何适应其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数字乡村建设如何回应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这些是展开讨论的基础。
数字乡村有很多内涵,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原来的研究列举了三大类地区或者国家,比如从发达地区欧盟,到发展中国家印度,到最不发达的国家,都有数字乡村的建设试点。也有很多研究文献在探讨数字乡村,比如改善农村的落后现状是数字乡村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发达地区欧盟和发展中国家印度的数字乡村建设不仅需要国家力量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所以国家和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是一种有效的伙伴关系。国家力量是数字乡村发展的主要推手,体现出自上而下的特征。公众良好的参与是数字乡村发展的基本理念,以人民的需求为中心是国家政策设计的出发点。
数字乡村的内涵构建过程中有很多要素,比如技术、资源等,我们有一个简单的界定,数字乡村是持续的动态发展过程,不仅是某一个时间节点,所以一方面表现为技术的链式发展,是技术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机间频繁地双向交互、双向共享和双向决策,所以人机系统逐渐和复杂社会系统有机融合。另一方面表现为数字场景的多维延伸,是数字应用不断拓展的过程,从单个场景应用拓展到乡村经济、生活、治理等多场景实践。
数字乡村的特征可以结合农业农村农民三方面总结为以下三点:一是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乡村,从农业生产、农村治理到农民发展;二是乡村要素基于技术形成多种有机体,因为技术能够带动乡村从各个方面,让乡村成为有机体的形式;三是走向万物深度互联的乡村智慧体系。
二、数字乡村的内容
数字乡村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大数据、5S技术、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应用到乡村场景中的新兴技术。现在有地方在做数字乡村的整体逻辑框架,如果从“三农”的角度分解,大概有三个内容:一是农业数字化,数字农业或者智慧农业、精密农业,这是现在很多地方在试点的内容,也是应用层面的内容,现在农村的智慧农业通常包括所有方面,比如种植、养殖等,在数字乡村中,以技术为基础的农业数字化与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紧密结合;二是农村数字化,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乡村治理,在下面调研时就会发现,每个地方可能更多是谈乡村治理,因为是政府主导,所以他们会给你看一个大屏,也有很多文献在探讨;三是农民数字化,农民数字化并不等于农民技术化,所以技术是农民实现数字化的一种媒介,我们强调技术要赋能,同时技术也要赋权。
三、数字乡村的发展阶段
数字乡村的发展阶段,借用智慧城市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它应该有这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乡村数字化阶段,在数字化阶段中,可能要构建乡村各种要素的数据资源体系,使用各种技术处理和分析这种数据,最终的决策仍由人来作决定,数字乡村建设已经很成熟了;
第二个阶段是乡村智能化阶段,通过事物在计算机网络、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使事物具有人的属性,在这样一个阶段满足人的各种需求属性,具备自适应、自校正、自协调等能力,实现技术的全场景化,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智能化阶段的部分应用;
第三个阶段是乡村智慧化阶段,智慧这个词引入到乡村治理过程中来,所以智慧系统具有自主体系。我们希望从数字化阶段这种技术场景的点,到智能化阶段技术场景的面,再到智慧化阶段这种立体多维的技术场景,大概是这样三个阶段。
作者系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来源:《乡村治理评论》2025年1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