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上午,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重大课题《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与种粮效益协同的湖南实践路径》(编号:XSP24NYT01A)论证会在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召开,该课题由湖南省人大农业委原主任、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宗林主持,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陈文胜教授及陆福兴教授、胡扬名教授、瞿理铜副教授、谢宗藩硕导、程中培讲师参会,围绕课题展开深入研讨与论证。
该课题聚焦湖南担当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与提高农民种粮效益的协同问题,指出湖南在履行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方面成效显著,始终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通过严守耕地底线、优化生产结构、提升单产水平稳固粮食生产大省地位,同时立足特色农业资源构建“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的多元食物供给体系践行大食物观,并在种业创新、智能装备、绿色技术等领域形成农业科技优势,核心技术具备国际影响力;但也面临粮食公共品属性与农民追求个人利益的制度性矛盾、全国粮食安全统筹要求与湖南区域发展诉求的结构性张力、粮食补贴政策与生产成本变动的动态失衡、现有政策支持与农业效益提升瓶颈的适应性差距这四大现实困境,导致“国家要粮”与“农民增收”难以协同推进;为此课题提出,需通过构建全国区域责任共担的协同治理机制、推动政策从“重产量”向“产量与增收并重”转型、健全主产区与主销区之间的区域补偿机制、优化从“重数量”到“重能力质量效益”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市场导向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以此破解矛盾,实现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与农民种粮效益的协同提升。
刘宗林院长在会上强调,湖南平衡粮食“政治责任”与“农民收入”需关注四大节点。目标设定上,立足耕地减少、种粮意愿下降、科技难有重大突破的实际,摒弃盲目拔高,参照中央“丰产”导向,建立“产能”“产量”双目标;耕地管理上,按北京新政核查甄别占比偏高的基本农田并争取减量,占补平衡从重数量转向重质量,审慎处理“非粮化”;布局统筹上,把握国家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遇,组建专班争取红利,省内同步分类划区调控;实践路径上,着力提高单产,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改良土壤、提升地力,推进“适度规模+社会化服务”,提升种粮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