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第一书记不能充当“空心砖”

[ 作者:王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9-08 录入:吴玲香 ]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第一书记要做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发展的开路人。”

近年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认真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递进培养对象到后进村(社区)、贫困村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指导帮助村(社区)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证明,选派优秀干部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是推动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现实需要,是改进机关干部作风、锤炼干事创业先锋的有效途径。

第一书记在各地取得的成绩不胜枚举。以四川省为例,据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党建办主任蒋天宝介绍,“选派到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因为实绩突出,目前全省已有1124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为了进一步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在四川全省积极推行全覆盖选派村(社区)党组织第一书记,每个村(社区)都有一位第一书记。这项政策的落实,是锤炼培养干部的需要。

铁只有通过捶打淬炼,才能变成钢;是提升三农发展水平的需要。为了让农村更美、农业更强、农民更富;是聚力夯基固本的需要。“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这个根建强夯实,才能更好的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大多数的第一书记们都能担负起岗位职责,认真履职,兢兢业业,为所在村(社区)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然而,“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总有那么一小撮“老鼠屎”不按规矩办事,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倾向:一是“镀金”倾向。把到基层任职当作到基层“镀金”,把这个岗位只作为前进的“跳板”。二是“自由”倾向。到村(社区)任职后,不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想去就去,想回就回,两头说有事、两头不见面。三是“官僚”思想。说话不接地气,以为自己是省市区下派的,就在基层摆谱,就在村里吆五喝六,当甩手掌柜,只说不做,什么工作都推给村干部。
面对这样的干部,怎能担负起组织的信任?怎能带动一方发展?又怎能建立起鱼水关系?第一书记每天都直面群众,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形象,这种现象,虽然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案例,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能让这一少部分人的行为,破坏了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整体大环境。

笔者认为,严防少部分第一书记充当“空心砖”,除了这部分第一书记提高自制能力外,还需要加强外力的约束,双管齐下才能帮助这部分人,将第一书记工作干出成效,干出特色。

干好第一书记工作,必须要端正态度、摆正位置。每位第一书记都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组织推荐下去是为什么?两年的时间很短暂,又该如何利用好各方资源?作为“外来户”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融入?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努力端正自己的态度,站在大局的角度,正确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为开展工作、施展才华、体现价值、务实有为营造最优环境。

干好第一书记工作,必须要角色做事、扛责担当。有位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就要作为。只有先把心静下来,把身子沉下去,多做调研、多听意见、多作思考,把群众的意见诉求摸清,把基层的发展底数搞实,把存在的主要问题找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才能为后面的工作定好基、起好步。

干好第一书记工作,必须要畅通渠道、强化监督。第一书记是一个大群体,总有一些“南郭先生”,自觉性上不去。不仅需要组织的明察暗访,还需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多方共同监督,共同规范第一书记的言行举止,对思想出现偏差的同志及时纠错,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位第一书记掉队,对于屡教不改者,要及时撤销其资格,另选能人胜任。

(作者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周场社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