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入,各级党组织下派进村的“第一书记”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确实,作为最小的行政单位——村,也是最接地气的单位,工作最能落到实处的单位,同时更是大小麻烦事最多的单位。常年在机关工作的同志,虽说对本职工作驾熟就轻,可对村级工作就有些“隔行如隔山”了。经验缺乏,不接地气,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必须修好三堂“课”。
第一堂:“麻烦”课。说起驻村工作,好多“第一书记”都有感慨,那就是太“麻烦”了。就目前农村来说,修路架桥、征地赔偿、产业发展等当属“麻烦”范畴,有的村干部非常“忌讳”,常常“避之大吉”。有的“第一书记”根本不“住村”,而是住在远离村民的乡镇,利用赶集等时间接待一下村民的来访,然后整点软件资料,装订规范一些,厚度加大一些,应付检查就没有问题。然而,然而,对那些“麻烦事”,越想“避之”,“麻烦”就越多。因此,怎样解决“麻烦”这一课,“第一书记”非修不可。修好了这堂课,就不会怕麻烦,还要多去找麻烦,然后解决麻烦。这样,“第一书记”的信任度也就高了,其他工作的开展就会顺风顺水。
第二堂:“转弯”课。在许多偏远的山区,由于长期的自给自足生活禁锢了村民的思维,往往眼光短浅,小农经济意识较强。就像最近半月谈记者采访到的一些扶贫干部坦言:群众对发展产业不接受,甚至还有敌对情绪。针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让百姓在观念上“转弯”,将那些“作坊意识”下的小打小闹引向市场、引向外界,就是“第一书记”该修的另一堂课。因为,要帮助群众“转弯”,就得拿出自己的点子,让大家得到“实惠”,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群众观念的过渡性转变。倘若帮扶不“到底”,产业、项目“一引了之”,那要彻底转变群众观念就难上加难。
第三堂:“协调”课。这里所说的“协调”,并不是指调解群众的小纠纷、小矛盾,而是指“协调”好上、下的关系,能够顺利得到各类扶持。修好这一课,确实是一门“艺术”。众所周知,关于一些诸如“扶贫”、“危改”、“种养”等方面的资金或项目,单靠市县部门,确实也不清楚“下面”的情况,很难做到适销对路。这就要靠“第一书记”牵线搭桥式的“协调”。这样,“上级”对“下面”的需求才看得真切,相应的资金、项目才能用在“刀刃”上,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要修好这门“协调”课,就要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随时将党的方针政策和村民的诉求实现及时的上传下达。
重任在肩的“第一书记”以及其他驻村干部们,修好这三堂“必修课”,“办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工作就会更接地气,就会处处落“实”,就会得到上级和村民的信任。但是,这三堂“必修课”不是轻描淡写可以完成的,必须扎根基层,以百姓为亲,在与群众接触和上级交流的过程中,像学生般好好学习,好好实践,好好总结,才能“修”完课程,“修”好课程,实现能力与境界的嬗变。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