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第一书记要摒弃“打酱油”心态

[ 作者:朱诗茂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8-29 录入:吴玲香 ]

今年6月,安徽省全椒县纪委监委通报了3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其中一起为再安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张虎落实扶贫工作不力问题。张虎在挂职期间作风飘浮、工作不实、脱离群众,被全椒县纪委监委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中国纪检监察报)

如今,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已成为一种趋势。第一书记扎根基层,了解民生疾苦,抓党建、拔穷根、促脱贫,有力的夯实了基层工作。从某种程度来讲,第一书记对村上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因为绝大部分第一书记殚精竭虑,履职尽责,把群众放在心中,把“优秀”延续到精准扶贫工作上,但仍有极少数第一书记把挂职变“挂名”,驻村变“走读”,认为自己“看客”,村干部才是“主人”。

诚然,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地方,有的第一书记来到农村后,总觉得自己是外人,担心会越俎代庖,“打酱油”的心理便孕育而生,工作作风飘浮、工作不实、脱离群众,以致脱贫攻坚严重滞后,损害群众利益,破坏党和政府形象。因而,第一书记必须摆正“主”人位置,要当好“自家人”“顶梁柱”和“领头雁”,才能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当好“自家人”,不做“旁观者”。第一书记要摆正心态、进入角色,下乡挂职不是走过场。到村后要当好群众“自家人”,迎难而上,理清思路,根据实际制定帮扶措施,在“实干”二字上下足功夫。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扎根基层,通过到农户家坐坐板凳、到田间挥挥锄头、到街头巷尾听听家长里短,把自己“融”进去成为“一家人”,切实关注群众的所思所想、急难盼怨,真实感知群众的冷与暖、了解每一户贫困的“精准度”,有的放矢,精准扶贫。

当好“顶梁柱”,不做“镀金者”。“第一书记”要以“敢为天下先”的责任担当,摒弃“怕担责”、“镀金升职”等思想,以身作则,凝民心、聚民力,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惠农利民政策用活、用好,实现由“漫灌”到“滴灌”、“概略”到“精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要防止急功近利、纸上谈兵、只顾埋头准备迎检资料的形式主义,多做抓基层、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不断增强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真抓实干中引领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

争当“领头雁”,不做“燕雀鸟”。第一书记面对难点多、矛盾多、问题多的贫困村,必然要具有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开拓进取精神。第一书记是带领全村经济并肩腾飞的“领头雁”,是全村脱贫攻坚战役的“旗帜”。但第一书记不能搞“一言堂”,像“燕雀鸟”一样没有鸿鹄之志。应民主决策,凝聚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力量,把鸿鹄志气化为打好脱贫战役的战斗力和创造力。更要虚心听取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努力成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行家里手。

在贫困群众的眼里,“第一书记”就是家长里短的“自家人”,村里的“顶梁柱”,带领大家脱贫奔康的“领头雁”,而“第一书记”也应当把自己当成农民的儿子,视脱贫摘帽为头等大事,把自己看做“主人翁”,摒弃“打酱油”心态,与群众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强大攻坚合力,扎根基层,真帮实扶,助力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四川省合江县水务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