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挑起“第一书记”责任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3-14 录入:吴玲香 ]

在去年11月19日的遵义市脱贫攻坚“赤水经验”讲习会上,当周子煜站上讲台,分享自己的驻村帮扶故事时,现场听者感动落泪;当她自豪地说出“我骄傲,我是第一书记”时,会场里响起雷鸣般掌声……近日,记者走近周子煜,听她讲述了那些感人的帮扶故事。(遵义日报 3月13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六个精准”即为: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要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第一书记”的精准派驻,一个方面,凸显了当前脱贫攻坚战役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党中央对这些“排头兵”寄予厚望。到2020年,要确保7000多万人摆脱贫困,形势严峻、任务艰巨,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落实是保障,人才队伍是关键。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有效推进,正好决定了脱贫攻坚、夯实基层发展基础的有效机制。

曾有如是形容“驻村第一书记就像贫困村的体温计一样,监测着各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动态情况,由此系统掌握了贫困群众的第一手信息,为实施精准扶贫创造了可操作条件。”诚然,无论是扶贫对象,还是措施、项目安排,或是资金使用、脱贫成效的精准,都去取决于去实施这一切的主体责任人,那就是“第一书记”。挑起“第一书记”这个责任支点,就能撬动其他各方面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为脱贫攻坚注入不竭动力。反之,如果党的惠民政策落实不到田间地头,解决温饱的法子路子没人上心,基层党组织不给力。那么,发展也就不能做到事半功倍。

千条理、万条理,脱贫致富是硬道理。“第一书记”挑起责任,才能打通精准扶贫的“最后一公里”,带领当地群众走出一条脱贫增收的路子。群众需要什么,如何从实际出发,帮助贫困户分析原因,找准“贫根”?虽然,脱贫致富,群众是主力,但更需要扶贫干部和各扶贫定点单位要群策群力,来自于贫困地区“第一书记”的第一手资料。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这就要摸清底数、区分类型、找准问题、分类施策。只有瞄准扶贫对象精准发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为民办事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是“第一书记”进村开展的首要工作。当然,扶贫先扶人、扶智,抓班子、带队伍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拉资金、跑项目。为此,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同时,更得强基固本、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堡垒”的战斗力激出来。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正如采访过程中,周子煜说得最多的一句“群众都很单纯,你对他们好,他们是知道的”。因村派驻,挑起“第一书记”责任,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那么“扶持谁”“怎么扶”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相信所有的扶贫干部只要能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察民情、找路子,定能推动精准扶贫精准实施。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