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县精准扶贫成“精准填表” 考核监督流于形式。近日,记者在中西部一些县采访中发现,很多第一书记对扶贫领域出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深恶痛绝又深感无奈(人民日报 12月18日)
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各地陆续选派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国有企业优秀人员进村任“第一书记”,以“新人换新貌”带动软弱涣散村“强筋健骨”、贫困落后村“脱帽致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第一书记在驻村工作中打不开局面,行不成气候,疲于应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填写表册,“书书、记记”,甚至“还必须办用不着办的事”。本为来个“新人”引来新气候,却把新人拖入“旧方式”,驻村效果大打折扣,群众更是颇有微词。脱贫攻坚不是花拳绣腿,群众不喜欢花架子,心中更有秤砣子。第一书记驻村脱贫想要取得切实成效,让群众觉得靠谱,就必须“走”进心里“做”在实处,充分发挥攻坚“金刚钻”功能。
要“走村串户”。驻村干部大多出自院校,来自机关,怎么迅速从“机关气”转化为“接地气”需要思考。驻村干部到了帮扶村第一件事就应是带上民生“小账本”进村入户。然而,不少第一书记人到村上去了,但心没有下去;腿走了,但是心没走。跟群众见面少,当然距离就越来越远。第一书记是带着“使命”到帮扶村的,必须要把群众当亲人,把困难群众的小事当自己的大事,将本村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统一登记,逐步解决。 民生“小账本”不仅是记录的是群众“烦心事”还记录着第一书记走访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反映了记录者自我提高的心路历程,是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现实材料”,可以作为一项考核“硬标准”。
要“求真务实”。对于第一书记帮扶工作的考核要科学,标准应客观,需要全面统筹制定合理标准,让其心中有“谱”。借助考核的力量检视工作的不足,推动改进工作,才是考核的最终目的。“形式”考核、“填表”考核、“坐班”考核都是“材料旅行”,作用极小。不如“精简指标”,就看第一书记能为贫困村带来多少资金、项目;不如“合并同类项”,对于上级的检查合并一套资料迎检;不如“一竿子到底”,直接到贫困户家中、到村里新产业基地、到项目落地现场查看,比流于形式的考核效果更好。
要“互联互动”。如果说精准扶贫是“滴灌”的话,那么“第一书记”就是一根根“管道”。驻村并不是单方面的个人行为,必须畅通党的各项政策和群众所想所盼之间的渠道,拓展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于下级之间联动的方式。学会说“群众话”,主动思考如何让党和政府政策执行有“真情”更“深情”。做到业务精,练就硬本领。在驻村工作中注重政策实施后的跟进调研,对不不切实际的“扶贫全是羊”、“农房保温层”等政策敢于指出其不能实现的“实事硬伤”,勇于对政策进行合理调整,使政策更符合基层实际,更贴合群众需求。促使党群干群一起互动,“一揽子”发力纠正扶贫领域“四风”问题,让贫困群众祛贫根,奔富路。
(作者地址:绵阳市游仙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