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在实施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探索出的一条以乡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古迹设施为基础,深度融合文化、旅游产业运营模式的新型发展路径。近年来,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备受瞩目。
一、湘西发展农文旅融合的背景与基础
湘西州发展旅游业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依靠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加之特殊地理、区域因素,发展旅游产业一直是湘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支柱。
1.生态资源丰富
湘西州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以及发达的水系为湘西带来了国家地质公园红石林、国家森林公园坐龙峡、“天下第一漂”猛洞河、国家5A景区德夯大峡谷等系列标志性山水风光。湘西州生物多样性高,土壤富硒量高,先后孕育出“酒鬼酒”“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等一系列全国知名品牌,红心猕猴桃、湘西腊肉、湘西黄牛肉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湘西烧烤等特色美食远销省内外。
2.文旅底蕴深远
湘西同样是是历史文化名城,仅凤凰古城就涌现了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一众历史文化名流,先后发掘出了湖南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王都老司城、先秦“百科全书”里耶秦简等古迹。湘西州也是苗族土家族文化发源地之一,被文旅部授予全湖南唯一的(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花垣县苗族赶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统计,湘西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8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3人,172个村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3.工农产业发展受限
由于湘西州独特地理环境,高原山地面积占比达80%以上,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传统工农业发展受限。据统计局数据,脱贫攻坚前湘西州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家,工业增加值133亿元,全省占比分别为2.0%、1.6%;农林牧渔总产值为98.9亿元,全省占比为2.0%,均远低于全省14个市州均值(7%)。
基于湘西州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发展旅游业一直是湘西发展经济建设、增加国民收入的重要手段。2012年时全州旅游收入就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超过了地区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远高于全省水平(10.1%)。随着吉怀、吉茶高速,张吉怀、黔张常高铁的相继开通,铜仁凤凰机场、湘西机场接连运行以来,矮寨风景区、凤凰古城、芙蓉镇等风景名胜到“北上广深”及重庆、长沙、贵阳等省会大城市交通时间的显著缩短,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明显。
二、湘西州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历史进程
1.农文旅融合在精准扶贫政策下的路径探索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湘西州,在十八洞村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理念。精准扶贫的实施是我国扶贫方式质的转变,其与之前扶贫开发的本质区别就是“精准”,扶贫对象、项目、资金、举措的制定,都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湘西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工农业发展基础薄弱,湘西各级政府把生态文化旅游,特别是以农文旅融合为方向的乡村旅游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是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有力实践。
一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湘西州切实贯彻落实2016、2017年中央1号文件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动产业融合的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要求》《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具体目标,坚持把精准扶贫同农文旅发展有机结合,在解决三农问题同时孵化乡村旅游经济增长点。以花垣县竹山村为例,在省文旅厅派驻的扶贫工作队带领下,引进大型旅游公司,共计投入5000余万元资金,建成苗岭无边界泳池、“爱在竹山”体验景区等文旅项目,并修复村内原有20处古迹,改善了居住环境,提升了村民收入。整个脱贫攻坚期间,湘西各级单位投入近10亿元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建设了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修缮治理特色村寨300多个。
二是做好新时代农文旅发展总体规划。湘西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旅游“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重要指示,按照顶层规划、协同部署的指导思想,落实省发改委《大湘西地区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精品路线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出台了《“土家探源”“神秘苗乡”生态文化乡村游精品线路规划》,依据乡村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水系分布等特点,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制定符合生态规律的规划方案,确保开发与保护并重。打造了自然风光、民俗体验、历史遗迹等为主题的6大村落群,设计了“土家探源”“神秘苗乡”2条生态文化旅游路线。同时建立跨市县协同机制,与张家界、怀化签订《张吉怀旅游共同体框架协议》,规划在脱贫攻坚期间完成各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经济年收入达100万,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1万元。
三是探索新形势下农文旅产业融合新运营模式。此前,湘西地区文旅项目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企业或私人向州县级政府买断景点区域经营权独立运营为主。精准扶贫期间,全州开始探索政府引导,以村为建设单元,推动村民脱贫致富的旅游开发新路子。具体到各贫困村,主要是在对应扶贫工作队带领下,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文旅项目,雇佣当地村民进行经营,通过土地租金、分红、工资等收入推动当地群众脱贫。以上文竹山景区为例,在工作队的带领下,竹山村引入“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安排村民岗位150个,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据统计精准扶贫期间,湘西州乡村旅游累计使10.2万人脱贫。
2.乡村振兴阶段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战略转型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湘西州各县市已如期摘帽,所有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三农”工作重点向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前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国情,特别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尤为明显的实际情况。湘西州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落后。持续推动农文旅融合走深走实,形成一系列成效经验,是湘西州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应有之义。2023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湘西州召开,《文化和旅游激活乡村“沉寂资源”——湖南湘西州探索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径》入选第六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湘西州农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经验受到全国瞩目。
一是农文旅融合深度不断加强,走出一条涵盖一二三产发展的特色路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湘西州依托丰富生态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以打造品牌为目标,文化宣传、旅游体验、农产品销售发展的特色路径,通过跨产业、跨区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以农业为基础,依托农业联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产业园区、乡村社区、旅游景区相互促进,形成一、二、三产业的优化配置和深度融合。一方面是“农业+文旅”,以吉首茶叶文旅融合为例,依托10条生态黄金茶谷,建设2个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打造隘口村茶旅融合精品路线,2022年吉首获评省级茶旅融合示范县;另一方面是“文旅+农业”,依托湘西丰富旅游景区销售农产品,在2022年湖南文化旅游商品大赛评选中,湘西州关于茶叶、酱油、肉制品等的六个品牌产品获奖,均为农产品或乡镇手工产品。
二是农文旅融合广度不断扩大,有力支撑乡村致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也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速持续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施的。在湘西州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有效衔接”“明显增强”体现为覆盖人数增加和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强。以花垣县特色扶贫助农项目“让妈妈回家”为例,该项目通过对农村务工妇女培训非遗技术苗绣,使妇女能够直接在农村居家就业创业,具有典型农文旅融合属性。从项目实施至2019年底,该项目共培养绣娘800余人,人均年收入约7500元;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截止到2023年底,该项目累计培养绣娘19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覆盖人群及收益均实现倍增。2023年,湘西州古城古镇古村景区接待游客 1450 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 130 亿元。全州生态文化旅游直接或间接带动农民就业近50万人,带动脱贫群众超10万人。
三是农文旅融合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充分彰显基层党组织领导力。脱贫攻坚时期,乡镇的旅游扶贫开发项目基本采取引进公司投资运营,农户参与分红并聘用为工作人员,实现就地就业。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随着村级集体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经济合作社制度不断完善,以村经济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文旅融合项目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新亮点。以凤凰县吉信镇得胜营社区为例,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经社区党支部商定决议,立足湘西小串发源地的文化优势,以集体合作社为主体打造“吉信美食街”,首批引进12家餐饮店,共投资110余万元美化社区环境、改善餐厨设备。自2023年开业以来,带动就业岗位120余个,客流量达10万余人次,营业额超500万元,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约50万元。 这种基层集体组织牵头的新模式在湘西农文旅融合发展中被广泛采用,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的领导地位显著增强。根据调研相关单位情况,截止目前,仅在凤凰县就有超100项以集体经济主导(占有股权超过50%)的乡村振兴项目正在开工或运营。
三、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湘西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叠加国内外复杂形势,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为应对当前形势同时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中央在党的二十大会议、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多次强调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当前乡村振兴工作正是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思想指引下的具体实践。湘西州在乡村振兴实践当中,始终把发展农文旅融合作为重要抓手和目标方向,这既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对农村工作的重要部署,也是对湘西州实际情况的深刻把握。
1.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路径
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乡村振兴发展均强调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在农文旅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中,必然会涉及建筑业、服务业、加工业、种养殖业等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在湘西等文旅资源丰富地区,通过景区销售、餐饮供应、农旅体验等“文旅+”的形式必然会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打破传统农业效益低的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农业+”的乡村休闲、农耕研学等新型旅游模式能增加文旅覆盖面,在增加文旅新业态、扩大从业人员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以文赋农、以农促旅、以旅强文”的融合发展。
2.农文旅融合发展是践行生态融合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生态文明、环境治理一直是新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湘西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聚焦乡村的原始风貌与生态资源,在着重强调环境治理的同时,也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将生态治理与全域旅游相结合,打造和美乡村典范。秉承这一理念,湘西州各级政府通过不懈努力,久久为功,不仅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受到全省表彰,旅游收入也逐年递增。真正实现了“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
3.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的全新途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在三农问题中体现为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要在农文旅融合中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城乡协同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农文旅融合发展在提升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农村常住人口、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会吸引大量城市人口来农村休闲度假。相较于传统旅游景点,农文旅景区游客往往具有停留时间长、反复来往次数多的特性,部分离城市较近且交通便利的景区甚至可以吸引中老年市民康养定居,这无疑延伸、融合了城乡区位。参考国外有效案例,此前日本、韩国均有通过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推动本国乡村振兴,特别是日本上世纪90年代出台《综合休闲区发展法》《乡村地区发展法》等加强乡村旅游建设的法案,引导城市人口回乡休闲、生活与就业,一度使乡村居民收入反超城市人口,这也证明通过农文旅融合能有效平衡城乡差异,促进城乡融合。
作者系湖南省科学技术厅一级主任科员 湘西州凤凰县吉信镇党委(挂职)副书记;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4年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