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便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而剩下不足三年的时间,便成为扶贫、脱贫啃“硬骨头”的艰难攻坚期。为此,必须在落实精准扶贫方面下足功夫,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谁贫困就扶持谁。
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从中央到地方无不将扶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成绩;尤其是习近平同志的精准扶贫思想落地后,收效更加明显。不过,综合各方消息来看,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还不少,诸如人情扶贫、关系扶贫、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等现象仍然存在,从而造成了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一言以蔽之,扶贫、脱贫的“精准度”尚不尽如人意。
当然,精准扶贫说来容易做来难、计划容易落实难,这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不外乎,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区域广、致贫原因多,以至于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划片区抽样调研所得到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不小的出入;二是自下而上的统计数据经过层层“筛选”,也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三是原本最了解贫困人口具体情况的村组干部,属于利益相关者且不能完全做到公平与公开。正因为此,才造成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度”降低,扶贫、脱贫的成效被打折扣。
为了按期、保质、保量地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各地方党委政府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抽调了大量政策原则性和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别派驻到各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用以帮助贫困村“摘帽”、贫困群众脱贫。笔者以为,这样的举措不仅非常有创意,而且这些被派驻到各贫困村的“第一书记”,更可视之为精准扶贫的最佳向导。
首先,“第一书记”本来就是组织部门通过优中选优而产生的,无论是政治素质还是工作能力都很了得,况且他们都肩负着帮助贫困群众按计划脱贫的特殊使命。其次,“第一书记”是组织选派的驻村干部,长期和村里的群众打交道,能够有效获得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贫困程度及真实的致贫原因等第一手资料,甚至是贫困群众内心对脱贫致富的最真实的所思所想;而所形成的相关扶贫信息资料,也会更加精细和准确。再者,“第一书记”不是本村村民,除了肩负的使命外并无其它个人利益掺杂其中,对谁贫困、谁该扶能够做出公正评价,其结论也更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受。
所以,各地方党委政府应当充分利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的有利条件,在实施精准扶贫中发挥好他们的向导作用,让精准扶贫真正做到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有效提高精准扶贫的“精准度”;从而按时、保质、保量地圆满完成扶贫、脱贫任务,在2020年到来之时,让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并走上健康、可持续的发家致富之路,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作者地址:四川省江油市)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