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的流失,人才大量外流直接导致了乡村的空心化。因此,人才振兴在五大振兴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才在乡村振兴中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更是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中坚力量,是实现“治理有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在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一场新“乡贤”运动,培育一支新“乡贤”队伍,最终实现农村社会自治、法治、德治的有机统一。要重新审视“新乡贤”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打好制度牌、政策牌、情感牌,使目前在农村发展的能人留下来,将在外发展的青壮年引回来,使功成身退的精英回得来。
首先,依靠制度,本土培育一批。要通过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在本地挖掘、培育一批爱农村、懂农村的本土人才队伍。重点要对选择留在农村发展的村“三职干部”加强培训,从中发掘一批既能够在农业生产中掌握技术,在产业发展中懂得政策,又能在处理农村各项事务时懂法律、同时具备较好表达能力的村干部,将其作为本土乡贤队伍的重要来源和后备力量,在工作中发掘、培育本土乡贤,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有益补充。
其次,凭借政策,全力引回一批。借助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通过各种支持政策,将在外发展的农村精英分子的目光吸引回来。一方面,要通过社会氛围的营造,让全社会重新认识农业和农业工作者,使“农民”这个职业更有尊严,让“农业生产”不再是贫穷和艰苦的代名词,减轻“回流”对在外发展精英造成的舆论压力,让“回乡创业”成为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新选择。另一方面,要通过深入实施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以及农村宅基地“三块地”改革,推动中央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在本地落地落实,为有意回乡发展的在外人士创造有利条件。地方政府、基层组织要积极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服务,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不断优化创业环境,为创业者搭好舞台、提供帮助。
最后,依靠情感,告老还乡一批。“乡情”是萦绕在中国心中的最朴素的情感,但退休之后“故土难回”正成为农村外流精英们心中永远的痛。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户籍制度下,一旦离开农村,身份发生转变,就成为了都市异乡人。让退休的社会精英们重回故土,是乡村人才振兴中最重要的一步。要通过建立新的“告老还乡”制度,在充分尊重退休精英们个人意愿的基础上,探索通过农村“三块地”改革,给予其回乡居住、发展的基本条件,为其发展产业、兴办教育、扶贫济困提供必要支持。四川退休厅官范敬超放弃城市生活,独自回到家乡农村发展柑橘种植,埋头11年,投产果园每亩平均收益高达万元,带动农民人均增加5000元以上。在此过程中,当地政府在土地流转和产业发展上均全力予以了支持。这样的例子虽然不多,但足以证明,只要有基础条件、有制度保障,依然有这样的能人愿意“告老还乡”,并在还乡后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为故土的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