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自2016年提出时就为国家所高度重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积极发挥新乡贤的作用”。2018年颁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也着重突出要“积极发挥新乡贤作用”,以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重点之一。许多人认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诚然,没有产业振兴就不会有乡村振兴。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产业如何才能振兴?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但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可能属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都认识到,农村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也附带了一个负面结果——人心散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乡村人心各异的状况是难以实现产业振兴的。俗话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乡村产业振兴的前提是人心的聚拢,而人心的聚拢要靠文化的振兴。因此,就目前阶段而言,乡村振兴的主要方面、关键方面,应该是属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文化振兴。文化的振兴将助推产业的振兴,产业的振兴反过来又将升华文化,文化升华又将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又将进一步升华文化。文化和产业将形成良性循环,也只有“文化和产业”形成良性循环,乡村振兴才能实现。
那么,乡村文化如何才能振兴呢?从系统哲学来看,任何有序系统的形成都有赖于吸引因子。就是说,吸引因子把不同要素连接起来形成有序系统。我国传统乡村社会的吸引因子是乡绅,但乡绅作为传统社会成员聚集吸引因子,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他们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乡村文化的振兴不能靠传统乡绅的还魂,而应通过新乡贤的榜样作用来带动、聚拢人们。
既然乡村文化振兴要依赖“新乡贤”为吸引因子,那么,从学理上探索什么是新乡贤?新乡贤的特征特点是什么?以及它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作用原理等等,就是时代需要迫切回答的重要课题。从目前来看,新乡贤虽然是一个热门的课题,但尚未发现学理上有深入的研究,我认为,新乡贤的下一步研究应该侧重于这些原理性的方面。
理论来源于实践。由贵州省苗学会、北京新时代乡村振兴文化发展中心主办,雷山县苗学会、雷山县报德苗学书院承办的新乡贤助力苗乡振兴系列活动,就是很好的实践、探索。
作者系贵州省苗学会副会长,贵阳学院教授、博士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贵州民族报》2019年3月20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