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允许干部用“偏方”才能治“乌龙”

[ 作者:李晋鲁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3-02 录入:7 ]

乐山市扶贫移民局一名负责人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夹江被发现贫困户作假确有原因。暗访组成员王新国也表示,此次事件属于贫困户“乌龙事件”。(南方周末228日)

“乌龙”之下必有因。梳理夹江“作假”之事,毫无声息的暗访和通报,“中招”委实有点冤。表面上看,这是诸多巧合赶在一起,根子里其实是因为扶贫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在暗访中只有“标准程序”,没有顾及到“例外”的存在,判断结论“一刀切”,没有给地方和干部解释的机会。

严格标准、快刀处置固然没错,但也需要容错纠正、特事特办。“扶贫”只有两个字,对象却有千千万,五花八门的情况存在于基层农村。在坚持扶贫本质不变、脱贫效果不打折的前提下,既需要“按方抓药”,也得用用“偏方”管事,两者都是为了同样的“疗效”。假如扶贫干部办事不能变通,又如何能适应底下千姿百态的贫困“景象”?

因此,扶贫干部应有用“偏方”的权力,给予他们足够的容错探索机会,如此才能最大程度避免检查“乌龙”。至于怎么给机会,关键在于改进监督检查机制。

有一种现象:检查一来,材料一大堆,有用没用,先有再说。结果是:准备的人辛苦得要死,检查的人看看厚度了事。这样的检查方式不适合扶贫工作,也不该在扶贫工作中存在。材料应来自实际工作需要,绝非逻辑合理即可。要让干部扶贫,必须保证时间的自由支配度,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去落实,而不是疲于准备无用甚至有时编造的文字和数字。毕竟,扶贫的最终效果不在材料中,而在真实的改变中体现,在百姓的评价里定级。破除“迷信”扶贫材料,这应是扶贫和扶贫检查要引起重视的一件事。

偏信则暗,兼听则明。检查“乌龙”事件往往来自信息的不对称,避免出错的有效方法就是“兼听”,不听信“一面之词”。具体到扶贫工作,调查和暗访既要问贫困户,也要问非贫困户,更要问党员干部,不能选择性“失聪”,更忌倾向性“套话”。“兼听”还要“辨言”,不能听到什么都当真,要注意辨别真假,筛选真相,不被带进“沟里”。只要在各方信息的综合中情况才会趋于真实,检查对扶贫干部来说才公平。

走马观花不如深入体验。若检查扶贫工作,面广、量大是必须面对的情况。在实际中,公开检查“瞄一眼走人”、暗访督查“只到路两旁”的情况并不少见,由此造成的情况失实委屈了不少人。贫困非一日形成,脱贫更非短时之功,无论了解贫困情况还是督查扶贫,简单看看只能是掌握皮毛信息。“闻华识香”身临其境是最好的途径,要懂得扶贫、认清扶贫,就要走进扶贫“战场”,从中体味精与准,如此方能不误伤诸多扶贫干部的真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