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驻村第一书记冲锋在前。检察日报总编室编辑巩宸宇,经最高人民检察院选派到云南省西畴县西洒镇瓦厂村担任第一书记。一年半时间,巩宸宇的驻村日记写了120多篇,累计20多万字。他主动融入村庄,用脚步丈量大地,瓦厂村183户72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贫困发生率从最初的将近42%下降至如今的1.4%。他说,别把驻村当奉献,要把村庄当课堂。(2月26日,人民日报)
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到农村任第一书记,可以帮助村里建班子、带队伍、抓发展,为村级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和战斗力。广大驻村干部都是机关单位里的“优秀人才”,肩负着领导的信任和期盼。那么,如何当好驻村第一书记呢?奋发图强,带领群众干事创业是一种干法;得过且过,敷衍塞责,卸任后江山未改,面貌依旧也是一种干法。但是,笔者认为,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党和组织的信任,第一书记要做好驻村帮扶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
第一书记要坚定党性、做政策执行者。广大机关干部到村后将直接面对群众,接触群众,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执行者。是否旗帜鲜明、是否头脑清醒、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是否始终与上级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是衡量村干部合格与否的首要因素。我相信,绝大部分第一书记党性坚强,能够竭力维护一方稳定,造福一方百姓,为基层政府分忧,为百姓做事,在群众中树立威信。
第一书记要致富带富,做发展的引领者。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具体到一个村而言,其发展快慢就是取决于一名村书记作用发挥的强弱,驻村干部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农民尽快地富裕起来。广大驻村干部要发挥多年来机关工作的优势,多联系项目,引进资金,带动农村经济发展。驻村干部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和行业优势,实现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鼓励农民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一书记要服务群众,做民心的凝聚者。为政之道在于爱民。作为一个村几百上千名群众的当家人,离不开广大党员群众的支持。作为村干部,必须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服务群众,把自己当成老百姓的公仆,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要善于同群众打成一片,串百家门,听百家言,解百家难,了解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办几件实事。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