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所谓“精准扶贫”,其实就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根据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扶贫开发工作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世界共睹的骄人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种“某地贫困人数多少、贫困原因一二三、脱贫方法甲乙丙、争取到哪年把贫困发生率降低到多少”的脱贫方案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精准扶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前,我国贫困人口有7000多万之众,要实现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为了打赢这场攻坚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地区驻村,选聘高校毕业生到贫困村工作。”到2015年年末,共有48万干部被派驻到贫困村,99%的贫困村已经有选派的第一书记进入。
可是,贫困地区的实际困难却是难以想象的大。道路通信不通、生存环境差、医疗教育跟不上、思想意识落后……面对种种困难与挑战,一些干部不但没有沉下心学习、思考如何带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反而畏难退缩。或是搞搞“走读式”、“挂名式”帮扶,或是“只转转不用心”、“只谈谈不落实”。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如果“车头”不用心,仅靠国家的惠农政策、扶贫办法,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任务重,时间紧,偏偏还遇上驻村干部“不给力”!针对这些情况,各地政府也是“重拳”出击。今年4月,云南省实施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召回办法》,截至目前已有1117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被召回。被召回管理的队员,根据不同情形,采取正常调整,组织培训,批评教育、书面检查、诫勉谈话、免职撤换等处理措施。
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严厉的监督机制、逗硬的管理办法已经成为驻村帮扶干部头上的“紧箍咒”,不断督促着他们沉下心、俯下身开展农村工作,做好农村发展致富的“火车头”!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