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文必正:来自驻村扶贫一线的几点思考

[ 作者:文必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17 录入:王惠敏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重点。“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清醒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准确把握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和精髓,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

2015年初,湖南组织省直和中央驻湘单位组成184个工作队,进驻51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184个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在驻村帮扶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精准扶贫是一项需要攻坚克难的工作,工作中可能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有几种比较典型的情况:一是无处着力。扶贫开发工作之基在于发动农民,调动贫困农户的积极性,带领农户开展脱贫致富生产经营活动。然而,留在农村的贫困人员往往都是技术、资金、劳力都缺乏的困难户,一些贫困农户还存在“等、靠、要”思想,很难有效组织起来进行自我发展。二是力不从心。现有的贫困村基础条件和资源条件都较差,精准扶贫项目难实施。驻村扶贫干部必须多面作战,既要有产业、技术、金融、营销、电商等多方面的知识,又要有准确把握市场、分析商业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联系社会资金,同时大量事务性工作也很牵扯精力。扶贫工作队要把所有这些事情都办好,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三是使力错位。扶贫队舍家驻村,领导关切,群众期盼,扶贫压力非常大,希望早日干出成果。但扶贫工作队争资金、抢项目,地方老百姓对资金使用的话语权却很小,实际上是配合领导做项目,主观能动性不足。这使一些扶持措施效果打折扣,如有的地方为树立“脱贫典型”,高标准铺张搞豪华村部等非生产性建设;有的地方上项目缺乏科学严谨的论证,浪费扶贫资金,或错失脱贫良机等。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实际,我们认为需要对症下药,凝心聚力,用好政策机遇,抓住主要矛盾,最大效率地发挥扶贫工作效能。

一是因地制宜,综合运用扶贫政策。注重扶贫主体与客体的“供需对接”,提高扶贫工作的预见性与准确性。将“造血式”帮扶与“输血式”救助有机结合。切实调动村民自身劳动致富的积极性,帮助他们找到特色致富门路,实现可持续的脱贫;扎实做好教育、低保、医疗救助等基础工作,使村民尽快摆脱“赤贫”并解除后顾之忧。

二是多方参与,争取社会力量支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调推进的精准扶贫开发机制,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开辟有效的对接平台与渠道,广泛吸引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参与扶贫事业,为贫困乡亲发展产业、创业等提供信息、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扶持服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调动社会慈善力量和公众爱心,为贫困人群救济提供支持,利用“轻松筹”等新型互联网平台解决重病贫困家庭的重大支出。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扶贫,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灵活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

三是群策群力,聚焦脱贫致富主业。要围绕特色产业科学谋划,形成部门、地方、村组合力,积极招商引资,发展农民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着力为贫困村解决资金、技术、劳动力、用地等问题,使特色产业起好步走得稳。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将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基层党组织作用有机结合,为贫困农村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

作者系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处主任科员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 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