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一个小乡镇,名叫Z镇。Z镇坐落在浦里河畔,因移民而建,因工业而兴。幅员面积152平方公里,有耕地5.56万亩、林地13.11万亩,下辖3个社区、20个行政村。Z镇地形主要为低山河谷浅丘,俯瞰形似弓箭,周围山水环绕,村落集聚,是刘伯承元帅故里,是浦里新区建设的桥头堡,是开州工业经济的“窗口。
乡镇的变迁:前进还是倒退
小时记忆里的Z镇,是带着悠悠历史岁月的房屋,是坑坑洼洼的泥地面。路上商铺不多,大多都是杂货店,卖日常生活用品居多,最有特色的是每个商铺挂在门口的毛泽东、邓小平等同志的大海报。卖鞭炮的店也从中脱颖而出,超大正方形形状的烟花桶,一放二十分钟,是每逢佳节、喜事家家户户必放的。住在周边村里的人,常坐着摩托车到镇上去买。作为连接z镇和周边村的桥梁,摩托车是z镇别具特色的交通工具。对于经济不太好的家庭来说,有一辆摩托车那便是顶顶酷炫的事情。
Z镇大多青壮年都前往广东、浙江等地打工,留在村里的只有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老人虽多,但人情味却浓,同一个村里的人往往相互串门,很是热闹,连小孩放学回村,都会一人接着一人打招呼。连片的土地也是没有空着的,种水稻、种玉米、种油菜、种芝麻……总之,十天半月不出门赶集,也是饿不到肚子的,更何况还有周边邻居的帮助,左邻右舍,和美与共。Z镇的学校不多,镇上小学、初中各1个,周边乡村则是好几个村庄才有一个小学,初中是绝没有的。村里的留守儿童在乡村学校上学,离家很远,上学需要每天起很早,翻山越岭的摸黑去上课,可怕的是每条小路上都有好几条凶恶的狗,吓人不清。记忆中的家乡是很符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说的乡土社会的特质的。
过了十几年,Z镇仍模糊的带着以前的影子,但样子变得更加繁华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的发展伴随着城镇化趋势加强,乡镇也受到了影响。z镇上好多个地方建起了高楼小区,部分房子集体进行了翻新,刷了统一的油漆,更加整洁好看。乡村地区,在外务工的人回家之后也对自己的老家房子进行了翻新,部分人家还建起了别墅房,设计虽不一样,但各顶各的好看。无论是镇里还是农村的路都铺设了水泥,镇上公路两边每逢春节挂上了各式各样好看的灯笼、花朵,乡村公路每隔一公里就安排了统一的垃圾桶。每天都有环卫工人在路边清扫,响应建设美丽乡镇的口号。
政府机构楼变多,例如以往没有的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商管理所。政府大坝作为乡镇居民休闲娱乐的第一场所,进行了更加合理的修缮和规划,对电力安装、照明系统、环保美化等都进行了更新,划分了广场舞区、摆摊区、小孩娱乐区,增设了新的文体锻炼设施。在春节期间,政府专门划分了安全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迎新春,接福运。镇上商铺变多了,从杂货店铺占大头演变到餐饮店、奶茶店和服装店三者并驾齐驱,日常都可以看到以年轻人为主的幼、中、青年团体前去消费。交通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摩托车为主流转变为汽车为流行,基本每家每户都拥有一辆汽车,家里子女多的,甚至有两辆以上,路边随处可见的是各式各样的汽车,停车位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短短十几年,Z镇从一个贫困县下的小镇变成了现在的车水马龙,这番景象的背后是小镇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脱贫迈向小康的幸福生活。
但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的就业前景和种类本就优于乡镇、农村。z镇面积不大,虽然有工业园区,但就业的种类仍然屈指可数。交通工具的更迭,政府工作人员和执法人员对摩托车无牌无证、违规加装伞具、不按规定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以及乡镇居民和村民对交通安全知识的增长,对z镇摩托车行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过往以摩托车为营生的摩托车司机面临着失业危机。
随着周边村庄的人口向城市以及Z镇上流动定居,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少地多,无人种地无人居住的情境,再也不闻鸡鸣狗吠之声,也无近邻左右吆喝寒暄,乡镇的欣欣向荣与周边村庄的毫无人气形成强烈对比,这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制造了大难题。乡村教育方面,留守儿童一部分跟随家人流向了乡镇,一部分随着父母前往了外地。以笔者所在村的乡村小学为例,以前能组成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12个班,每班都有40、50几人,但是现在总共只有两个班,学生严重不足。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石,乡村教育的痿厥不振,使得乡村科技与人才的振兴受到极大阻碍。
治理有效:对大棚地摊的包容
Z镇近几年发展快速,地摊经济就是其中之一。Z镇政府对地摊发展进行了更具包容性的规划和管理,助力地摊经济发展。Z镇地摊可分为三种类型:农业类、娱乐类、饮食类。农业类指菜农摆摊卖蔬菜一类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菜市场、赶集路;娱乐类是指玩具售卖、投壶类设施、气垫滑滑梯等,集中在政府大坝;饮食类是指卖烧烤、臭豆腐、糖葫芦、水果等,集中在政府广场旁公路两侧,饮食类地摊是Z镇别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几年前,Z镇饮食类地摊分布在镇上各大角落,例如人流、车流密集的十字路口、居民小区、菜市场。不仅造成了垃圾污染、噪声污染,影响了小镇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阻碍了Z镇交通秩序,影响镇容镇貌。
如今,这些地摊早已由分散转变为集中地点的特色大棚地摊。政府对于地摊摆设地点进行了规划,将政府广场旁闲置的部分土地铺设好水泥,与旁边公路两侧的走道相结合共同构成了大棚地摊的摆设地点。统一安装电力、水力、排污下水道等基础设施,配备好垃圾箱以及环境卫生清洁人员,为地摊经营者们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地摊经营者们则支起大棚,准备好经营所需的营业执照、锅碗瓢盆、桌子板凳等工具。对于政府人员来说,减轻了他们治理的压力、优化了小镇的就业环境;对于地摊经营者来说,不用担惊受怕,经营的成本也降低了,这也给周边村民、失业人员创造了新的就业方向。对于消费群众来说,建立在政府广场旁的地摊,不仅距离近,品种还多,是夜宵的不二之地,是独特的夜市风景线,是小镇的人间烟火气。
产业的兴旺:一道靓丽的柑橘风景线
最是橙黄橘绿时,柑橘园里话丰收。z镇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气候、地形都有利于柑橘类的生长,是全国柑橘原产地之一,柑橘业发达。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Z镇下辖的各个乡村都种上了柑橘,不同于零散、分散的几颗,而是一片连着一片,连绵不绝的种植。柑橘品种多样,有沃柑、三月黄、脐橙…从政府层面,z镇所在的区政府借智借势借力打好特色,推进着“开县春橙”特色品牌优势建设,持续推进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全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又采用“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包括z镇所在的多个地区农户户均增收600元。
从小镇人民层面,村民们时常把自家种的柑橘拿到人流量多的乡村公路两边售卖,增加自家家庭收入。从购买者层面,这些柑橘不仅价格便宜,味道也甘甜。Z镇时常能见到这样的场景:朋友交往都是提着一袋柑橘走,出门散步都提着几个柑橘治口渴。Z镇漫山遍野的柑橘为绿色的山林装饰上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Z镇产业振兴提供了助力,提高农民的收入。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