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10月23日讯(钟传亮 罗凤妮)近日,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派出帮扶送教组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为该校送去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高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合作。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让受教育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才能更好的增收脱贫,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家庭成员掌握一门技术,极有希望实现脱贫乃至迈向小康。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送职教上大凉山正是将这一理念深入到贫困山区。
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山区一直在为解决贫困问题而进行不断的探索。这些贫困家庭的贫困原因各异,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山区扶贫普遍存在几种困境。一些人脱贫昙花一现,返贫时有发生。发展教育扶贫,但是一些学习较差的山区孩子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仍要面临就学难就业难的问题。这类孩子文化素质水平偏低,“务农没出路,务工没技能”,只好重复低水平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产业扶贫,却无法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职业人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它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提高生产的能力,从而增加个人收入。接受职业教育对于部分山区孩子而言无疑是最行之有效的投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扶贫之路。
当然,目前山区职业教育扶贫还面临一些难题。一是教育思想观念落后,存在“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在一些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即便家庭经济困难,但也不愿上中职。老百姓观念中还是愿意让孩子读高中、读本科。二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职业教育师资薄弱,教学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三是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对专业型人才需求弱,解决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四是贫困家庭收入困难,返学困难,需要足够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些都需要我们一步一步的去解决,去破除。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能够看到职业教育对于重生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意义。健全贫困山区职业教育体系,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送上更实用的职业理念,派出更优秀的教师对口支援,补齐短板、提高质量,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破除山区扶贫困境。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我们期待着,职业教育的阳光雨露未来能洒满贫困山区,让山区群众共享今天职业教育的成果,让贫困真正的销声匿迹。
(作者单位:壤塘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