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重庆市合川区香龙镇九峰村村委会公示栏前,四组村民尹修德一边查看今年该村村干部及其直系亲属享受惠农惠民政策情况公示表,一边对记者说:“公开制度太好了!通过公示,不少搞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的干部被查处,现在没人再敢乱来了。”(7月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承诺。扶贫开发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政治任务。然而,部分地方惠农资金出现“雁过拔毛”的现象,成为扶贫路上的“拦路虎”、干群关系的“离心墙”。毛主席曾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用监督之阳光遏制“雁过拔毛”。
强化公开,抓早抓小,治病救人。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些干部在开始并不想腐败,甚至有些还为地方发展做出了贡献。只是后来或为“人情”,或为“面子”,从一顿饭、一杯酒滑进腐败深渊。“抓早抓小”就是要防止小错酿大祸,治病救人。公开能够强化监督,为纪检监察机关抓早抓小、执纪问责提供重要支撑。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只有在“小”问题上“较真儿”,才能渐渐消除村干部的侥幸心理。
精准查究,及时反馈。在有些地方,纪检机关事情也没少做,也拍了很多“蚊子”、“苍蝇”。然而群众却没有感受到变化,没有反腐获得感,干部依然“前腐后继”,导致反腐效果大打折扣。之所以如此,恐怕和纪委等监察机关“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不无关系。没有做好信息反馈,老百姓不清楚、不知道。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脱贫攻坚在继续,“阳光”就不能少。一方面,要继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拓宽公开渠道。比如在利用村务公开栏等传统公开方式的同时,利用“朋友圈”、微信群等贴近年轻人的新媒体;另一方面,纪检机关不仅要把主要精力是放在查究环节,发现问题,还要及时将核实清楚的情况反馈给群众,增强群众获得感。用监督之阳光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到位、扶贫资金发放到位,打好这场群众利益的保卫战。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平武龙安镇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