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饮水安全问题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命安全,本质上关乎农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权益和生存质量。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有条件的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暂不具备条件的加强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改造,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根据水利部数据,“十三五”期间,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得以提升,全国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从82%和76%提高到88%和83%。然而,根据笔者返乡观察发现,湖南省中部G村两个明显的现象“几乎家家户户喝的都是桶装水”“大部分中老年人患有大小不一的结石病”,反映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依然严峻。
一、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面临的现实困境
农村饮用水在印象里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尤其是节假日家人团聚期间。G村的饮用水有乡镇统一提供的自来水、村民统一自建水井提供的井水两个来源,但是依然难以满足农民的正常生活需要。
1.饮用水质量不达标
水质问题是农村饮用水保障面临的首要困境。农村饮用水主要来源于地下水、地表水和自来水厂供水,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水质不达标。G村的农民认为自来水“经常性泛黄”“泥沙味非常重”,村里的井水质量反而高于乡镇的自来水,至少观感上更加清澈。在G村大部分家庭早年间都安装了厨房饮用水过滤系统,但是目前基本上都已经停止使用,原因在于无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都容易堵塞滤芯,更换滤芯每次都需要至少200元,而且过滤后的水仍然有味道,还是“不放心喝”。现在一般的桶装水只需要5元/桶,农民认为喝桶装水无论从经济还是卫生考虑都是更好的选择。
2.饮用水供应不稳定
农村饮用水的供水稳定性是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G村几乎每家的屋顶上都有至少一个银色的金属“水塔”,这正是为了应对农村供水不稳定的常规策略。乡镇提供的自来水不稳定性尤为突出,基本上是“来几天再停几天”,因为要与其他村错开用水,而且受季节的影响较大。井水是从位于山上的水塔依靠重力流入各自家中,这就导致位置不佳的家庭难以满足用水需求,同时受限于技术设备条件,水塔没水了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告知专门的抽水员,再由其负责抽水。长期以来,乡镇提供的自来水几乎是零收费,G村农民节约用水意识不强,夏天部分村民利用自来水来给家庭小院的蔬菜浇水,甚至给屋前小池塘注水,进一步造成供水的不稳定。
3.供水基础设施薄弱
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村饮用水保障的突出短板。一方面,农村饮用水处理设施不完善,无法有效去除污染物。G村农民认为“干净”的井水也仅仅使用了简单沉淀—消毒工艺,处理工艺过于简单,且没有进水、出水水质监测。另一方面,农村饮用水供水管网覆盖率低,部分地区的供水管网老化、破损严重,不仅导致供水不稳定,而且对水质也带来较大影响。早些年安装的供水管径太小,影响管网末端农民供水效率,有村民调侃“由于供水不足,规定家人洗澡不能超过5分钟”,难以满足居民的用水需求。
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困境的成因探析
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问题。通过对G村的观察,从客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保障能力的基础,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严重影响水源供给和水质,加剧问题的复杂性。同时,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传统乡村治理效能减弱,新型治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从主观层面来看,近年来农民用水安全意识逐步提高,对于用水缴费暂未完全接受。
1.经济发展落后叠加干旱天气的长远影响
农村饮用水管网的建设和管护是涉及大量资金投入。对于G村所处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地方政府的财政实力相对薄弱,公共投资能力有限,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一步到位新建或改造饮用水管网设施。不仅延缓了农村现代化供水设施的建设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获得清洁、安全、稳定饮用水的权益保障。G村集体经济发展迟缓,难以承担供水管网日常的管护,供水设施老旧、维修不及时、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普遍存在,不仅增加了饮用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耗,也可能引发水质恶化,甚至出现二次污染的风险。
近几年高温干旱天气频率增加、持续时间延长,导致为G村供应自来水的水库蓄水量锐减至历史低位,一直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直接威胁到了城市的正常供水,同时也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造成了极大困扰。自来水公司在蓄水量有限的情况,只能优先保障城镇供水,对农村采用错开放水的形式,导致供水不稳定。此外,干旱条件下,水库不仅供水量不足,由于水体循环减速和蒸发加剧,剩余的水资源更加容易受到污染物累积,导致水质恶化。
2.人口流失导致乡村治理呈现明显脆弱性
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乡村人才流失,使得乡村治理主体缺失,影响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效率。尤其是随着G村主要家族长老相继离世,现有村民中没有出现让大部分人信服的“话事人”,这在以前的G村是难以想象的。因为G村曾经在由这些能力和人品都得到广泛认可的家族长老组织下,开展过大量公益性活动,例如正月舞狮、唱木偶戏、南岳祈福等,几乎所有的村民都会遵照筹资出力。当前村级公益性活动大幅减少,普通群众也因此缺少了“考察”和“了解”新生代家族话事人的机会,进一步导致村民组织的松散化,群众意见越来越难以形成共识。
在饮用水问题上,正是在家族长老的组织下共同修建大型水井,但是经过10多年,供水管网后续的改造和管护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春节前后G村成员代表数次召开会议,但是大家更多的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各家族之间互不相让,甚至同一家族内部都难以统一想法,频繁爆出“把水管挖断,大家都别喝了”“往水井倒脏水”“把水泵提回来”等偏激性语言。这种动不动就“撂挑子”“散伙”的态度,在过去如果是家族长老已经定好的方案再说出类似的话,是要被长辈严厉教育的。在供水管网改造施工过程中,仍然多次因为村民提出的不同意见而中断施工。
这种乡村治理的脆弱性,一方面,反映出农民对农村的归属感正在减退,由于大多数农民已经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不再将农村当成唯一的归属,即使“搞不成”过几天说不定就外出工作和生活了。剩余的农民既缺乏主动改善饮用水条件的积极性,也缺乏能力去实施,基本处于“无心无力”的躺平状态。另一方面,折射出新时代乡村自治组织功能尚未完全发挥,随着村级公益性活动的减少,村民之间缺少了共同参与的默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和有效性明显降低,基层民主协商机制未能与时俱进,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没有完成转型。
3.用水安全意识提升而缴费习惯尚未养成
随着健康意识的广泛普及与深入民心,农民对于日常生活的品质要求也随之增强,不再满足于基本的饮水需求,而是对饮用水的质量、卫生状况以及是否富含有益微量元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过去农村是没有饮用水过滤系统,都是直接饮用井水,如今各式各样的过滤系统在G村已经十分常见。随着安全意识进一步强化,农民对于过滤后的饮用水也由之前的充分信任“完全可以直接饮用”,再到现在的怀疑态度,大部分过滤系统已经暂停使用,转而购买更加“信得过”的桶装水。
在过去的G村,由于水资源相对丰富,且供水设施相对简单,农民往往习惯于免费或者低成本用水,缺乏缴纳水费的意识和习惯。G村供水设施陈旧落后,在10多年前修建时并没有安装计量设备和形成收费机制,乡镇提供的自来水也同样如此,使得农民用水缴费行为缺乏必要的实施条件。此外,G村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尤其是留守农村的群体对生活成本敏感,对于新增加的水费开支在短期内难以接受和适应。另外,水资源管理与农民教育不足,农民对于水资源的稀缺性、保护水资源和公平分担用水成本的认识不够深入。
三.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的困境解决
合理解决农村饮用水保障困境不仅关乎农民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实现城乡一体化、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环节,需要政府、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
1.完善设施建设提升水质监测能力
各级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饮用水处理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推广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低成本、易维护的净水技术,确保技术装备在农村的广泛应用。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农村饮用水设施从水源保护、取水、净化、储存、运输到终端使用的全流程改进和优化。在财政支持方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和维护,包括对老旧设施的改造升级,对新建项目的补贴与贷款优惠,以及对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提升农村饮用水设施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此外,还需要建立严格的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及村集体在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中的责任,确保从水源保护、设施建设、水质监测到用水管理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监管机制。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饮用水的水质、水源地保护、供水系统等进行监测。
2.健全农村饮用水管理体系与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管理体系与机制是解决农村饮用水保障困境的关键。首先,通过民主程序,如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饮用水管理委员会,成员应具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责任心,能够切实代表村民利益,协调处理本村饮用水的供应、维护、收费等相关事宜。其次,运用互联网应用程序、社交平台、短信通知系统、电话会议系统等工具,让外出工作的农民可以不受地理位置限制,随时随地获取饮用水管理的信息。利用数字技术,推行线上参与和远程投票制度,让在外的农民能参与到饮用水管理决策中来,如对重要事项进行电子投票,表达意见和建议,实现村民自治的实质性参与。最后,无论是自来水还是井水,政府应该建立饮用水质量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定期在本村范围内进行公示,让农民了解饮用水质量情况。
3.强化农民用水缴费的宣传和引导
只有建立科学的水费收取制度,才能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饮用水供给的可持续性。首先,安装水表计量设施是技术基础,只有通过统一安装水表精准计量每户实际用水量,才能使得水费计算公正、透明,避免因无法准确计量而导致的不公平收费问题。水表的存在能够让农民直观看到自己的用水量,自觉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其次,设定合理的水价是关键,对于村民自给的井水应该在饮用水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由村民共同商议确定缴费标准和方式,对于政府提供的自来水应该由相关部门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供水成本以及农民的支付能力等因素确定。最后,强化宣传教育和政策解读,帮助农民理解用水付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转变传统无偿用水观念,形成“谁用水、谁付费”的共识。只有当农民普遍理解和接受了这一原则,并且养成了按时足额缴纳水费的习惯,饮用水供给的良性循环才能得以建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博士后)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