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郭玮:关于粮食安全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 作者:郭玮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4-09 录入:王惠敏 ]

中国“三农”政策有两个长期不变的主题,一个是粮食安全;另一个是农村的发展。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基础。农村发展是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

一 、关于粮食安全

农业连续增产,保障了国家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新台阶。这使我们的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比人均400公斤的粮食安全警戒线高出100公斤。粮食和农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付出了巨大努力的。过去我们把粮食每增产1000亿斤称为一个台阶。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第一次超过1万亿斤。2010年达到11182亿斤用了3年,2012年达到12245亿斤用了2年,2015年达到13212亿斤用了3年,2024年实现14130亿斤用了9年。我们实行粮食党政同责的责任制,强化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科技攻关及成果推广,不断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促进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粮食紧平衡格局没有改变,但在粮食安全问题上我们有充分的信心。2023年我国进口粮食1.62亿吨。现在,粮食生产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加,生产成本攀升,极端气候和灾害风险加剧,加之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粮食供给上会遇到很多复杂情况。只要我们坚持落实好当前的“三农”政策,保护好耕地,不断巩固完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就会有充分保障。对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定力、保持充分的自信。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主要的是保障基本需要。根据粮农组织的定义,粮食安全是使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获得足量、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积极健康的生活需要。现在粮食消费水平提高,消费弹性、消费调整的空间大为增加。不能因为国际市场出现一些震荡、进口某一农产品多一些,或者国内生产出现小的波动,就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出现问题。粮食安全问题上,除了要增加生产,还要高度重视合理引导消费。现在一些食品的过量、不合理消费,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成为肥胖率逐年上升、心脑血管等慢病高发的主要原因。促进食品消费合理化,适当减少食用油的消费,肉类消费中适当增加转化率更高的鸡肉、鱼类消费,增加奶、豆的消费,不仅有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有利于缓解农业生产的压力。

二 、关于乡村全面振兴

农村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核心是农民过上美好生活。近几年来各地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但不少地方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足。最突出的是,农村年轻人少、老龄化严重。农村人才不足、资金不足、产业发展不足,成为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必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不仅要从农村发展需要出发,开展深入研究,还需要考虑人口城镇化、产业发展聚集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效率化、居民生活城乡一体化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底部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时,第一条就指出“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村、乡的范畴,大多数农村的农民就业、农民增收主要不在本村、本乡,子女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都集中在县城或县域城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依靠县以上财政支持。因此,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要从乡村发展的一件事一件事做起,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来谋划,从县域发展上做努力。

一是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放大县城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根据自然条件以及产业发展、人口城镇化的规律,从县域全局出发研究村庄发展的趋势,把握不同村庄未来的走向,规划乡村发展的未来。

二是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产业。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城镇产业发展和乡村产业培育,都要重视扩大就业容量,把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三是科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要增强县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建设符合县域发展水平、适应县域生产生活特点的交通网络、通讯网络、供水供电设施。完善农村道路、供排水、农产品仓储保鲜物流设施。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护,推动城镇公共设施向乡村覆盖。分类推进村庄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生活环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科学设定县域内部公共服务的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根据人口变化合理安排公共服务供给,避免浪费。

四是加快要素双向流动,突破县域城乡融合关键瓶颈。在保护好耕地、保护好农民土地权益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资源特别是建设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探索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开发利用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吸引各类人才留在县域,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政府直接投入或补贴的乡村建设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等,要优先鼓励年轻人参与。要多途径激活县域要素市场,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本文根据作者在“清华三农论坛2025”主论坛上的演讲整理,经本人确认并授权。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清华农研院官微)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