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赵光远: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要抓住“人”这个主要矛盾

[ 作者:赵光远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4-11-13 录入:王惠敏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粮食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更是确保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基础、最重要的产业部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粮食产业链供应链涉及耕地保护、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流通、粮食加工、粮食应急、粮食节约等内容,这一链条贯通三产、联结城乡、覆盖全国,具有链条长、节点多、风险杂等特点,是我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点难点所在。针对这些特点,笔者认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在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抓住“人”这个核心主体和主要矛盾,才能切实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此,笔者认为要围绕四个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强化人在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的作用。

围绕人粮地关系的变化,改进粮食生产供给环节治理观念,稳定生产就是最大的韧性。人粮地关系是粮食生产的最基础关系。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老龄化的加剧以及耕地资源的约束等,人粮地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没有足够的人来种粮、有没有足够的地来种粮、人用什么样的生产方式来种粮、有限的人在有限的耕地上种什么粮等问题已经成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特别是在一些地方,在农村居民收入的结构中,种粮收入远低于务工收入甚至是低于耕地出租的收入,粮食生产者必然会降低种粮的积极性。从长期看,即使搞规模经营将来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种粮收入低于耕地出租收入时或者种粮收入低于粮食加工收入时,粮食生产者也会面临着今日一部分农民群体所面临的困境。针对这些当下的或者潜在的风险,必须改进粮食生产环节的治理观念,就是要兼顾稳价格、稳产量,通过贸易管控、数字模拟等措施来实现国内粮食生产的量价平衡、产销平衡,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藏”字做好,有计划、超快速地提高粮食产能,但不能无计划、过快地提升粮食产量,确保粮食生产者在当前人粮地关系背景下有持续、稳定和可预期的收入,只有稳住了生产者,才能稳定粮食生产,为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最大的支撑。

围绕人健食关系的变化,强化粮食终端消费群体市场信心,保障信心就能够保障韧性。人健食关系即人、健康与食物之间的关系,是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在需求侧的重要体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老龄社会的逐步深化,需求侧对粮食安全和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从需求侧看,一部分粮食消费群体并不清楚甚至不愿意相信国内粮食生产标准的改进、产品品质的提升以及粮食治理的进步,甚至还有一部分人对国内食品安全问题、转基因粮食管控问题相关举措存在偏见、没有耐心甚至是没有信心,经常把过去发生过的问题拿到当下来混淆视听。特别是在粮食市场量价偶尔失衡的时候,如果市场信心受到冲击而未及时恢复,会延缓市场量价平抑的难度以及恢复的周期,长此以往必然不利于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增强。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强化健康这一核心主题,以粮食服务健康为主线来增强终端消费群体市场信心。这既需要我们采用传统的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品牌建设和信誉管理等做法,更需要我们采用实打实的案例说事、数据说事、市场说事、群众说事等做法来彰显中国食品的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国人自信地在自己的饭碗里盛满优质中国粮、盛好健康中国粮,从市场端把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起来。

围绕人资利关系的变化,树立粮食各方利益群体初心使命,形成共同命运体增强韧性。人资利关系即人、资本和利益分配之间的关系,是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中的核心问题。随着粮食产业消费端市场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粮食产业链多元资本渗透复杂化等进程的深化,粮食产业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特别是工商资本与劳动者的利益分配问题,已经成为粮食产业形成合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从微观层面看,我国不乏粮食企业因内部利益分配问题而走向衰落的案例,也出现过粮食企业与粮食生产者之间因为赊欠关系而导致利益分配并影响长期合作等问题。这些经验教训都表明,我们在允许工商资本进入粮食产业链的同时,一定要提醒相关资本方粮食产业链的相关特点,不能把获取短期最大利润作为自己的目的,而是要把长期盈利、保障粮食生产者积极性等作为首要条件,把助力粮食生产者共同富裕作为重要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初心使命,在人和资本之间就无法实现合理的、长期的、共赢的利益分配,工商资本往往会在粮食产业链里“捞一把”就走,从而损害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为此,要强化党的领导,引导各方树立正确的初心使命,建立健全粮食生产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在粮食产业各环节实现利益分配合理化,从而汇聚各方资源、打造命运共同体,成就合作共赢、韧性强化的良好局面。

围绕人创环关系的变化,抵御粮食全产业链外部多重冲击,降低成本就是当前的韧性。人创环关系即人、创新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气候变化、技术壁垒、地缘博弈等冲击最易影响的领域。近年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地缘博弈所导致的粮食生产资料以及粮食产品价格变动、科技创新所导致的局部粮食生态系统演化等等,都在影响着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其中很多影响是“双刃剑”性质的,政策制定者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往往更关注其短期或者中期的效果,而对长期的、潜在的、间接的、系统的影响存在这估计不足的情况。比如节水灌溉这一技术确实节约了资源提高了效率,但从中长期看是否会通过影响区域蒸发量与地下水之间的相关机制而影响区域的气候条件变化呢?笔者不是从事气象等自然科学的,只能对这一问题持保留意见了。针对于此,我们需要考虑的就是要在保障粮食产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最大化地降低粮食综合生产成本,从而让我们在任何冲击面前都有可以回旋的余地。笔者认为,从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上看,在面对短期外部冲击的可能下,降成本的技术远比增产量的技术更为重要,因为有了回旋余地也就是有了战略纵深,有了进一步谈判以及战略调整的空间和时间。

总体而言,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人在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的核心作用,要围绕人粮地、人健食、人资利、人创环四个关系,抓住“人”这个主要矛盾进行产业布局和改革部署,要针对供给侧、需求侧、要素侧、环境侧四个方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千方百计地预留更多战略回旋空间,全面深入地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增强粮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中国式现代化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来源:《中国审计报》11月11日 5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