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既是一件大事好事,也是难事和备受各界关注的事。2024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2025年3月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提出,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和发展农民群众利益。这为农村集体经济规范有序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当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各地结合资源禀赋与政策支持,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增收路径。我通过收集资料分析,结合自己从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帮扶的实践和田野调查分,从模式分类、政策支撑、数字技术应用等维度进行梳理和阐述,以供关心农村集体经济的同仁和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朋友参考。
一、主要发展模式及实施路径
1.资源整合型模式
资产盘活型:通过拍卖、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激活闲置资源(如厂房、校舍、土地),引入文创、旅游等产业。例如,我专门考察过的浙江省花园村就是通过自主经营简单的物业和资源型经济模式,出租厂房等物业,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
自然资源开发型:依托山水、田园等资源开发增收项目。浙江开化县霞川村利用水能资源建设水电站,年均增收超20万元。云南西双版纳州通过特色产业规划,45%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0万元以上。
2.产业驱动型模式
特色产业带动型:聚焦本地优势产业提供配套服务。例如,我考察过的山东省寿光市通过蔬菜产业服务创收,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对接,显著提升集体收入。
三产融合型:推动农业与文旅、电商等融合。唐山“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整合资源发展旅游,实现多村共享收益;淄博红叶柿岩项目通过农文旅融合,带动土地价值提升和农民分红。
3.资本运营型模式
参股经营与飞地经济:将集体资金转化为经营资本。金华市婺城区通过“飞地”模式建设小微企业园,年租赁收入达1000万元,平均每村增收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政府与村集体共建基金池,由国资公司运营。浙江三门县通过基金分红模式,消除多个经济薄弱村。
4.组织创新型模式
抱团发展:跨村整合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四川旺苍县通过“总社+分社”模式,村均收益达6.7万元;山西偏关县通过电商联营,推广本地特产,扩大销售渠道。
股份制合作: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参与经营。陕西袁家村通过品牌运营和股份合作,实现年收入超10亿元。
5.服务创收型模式
生产性服务:提供农机租赁、技术指导等专业化服务。山东寿光市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农业服务年增收超千万元。
物业服务:建设标准厂房、市场等设施出租。浙江缙云县洪坑桥村迁建农贸市场,年租金收入稳定增长。
二、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一是立法保障:2024年通过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明确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地位,规范资产管理与利益分配。
二是财政扶持:中央财政通过项目补助(如新疆落实4.7亿元支持465个村)、税收优惠等强化资金保障。
三是土地政策:优先保障集体经济发展用地,支持建设物业项目或发展“飞地经济”。
四是人才与机制创新:鼓励能人返乡创业,推广“强村公司+村集体”模式,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效率。
三、数字技术赋能模式升级
一是智慧农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优化生产流程。2023年全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25.4%,智能灌溉系统覆盖2亿亩,降低灌溉成本20%。
二是电商与金融:农村电商年零售额达2.49万亿元(2023年),“832平台”助脱贫地区销售额超136亿元。数字金融通过“活体抵押监控”降低信贷风险。
三是全产业链管理:区块链技术实现农产品溯源,无人机植保提升作业效率,贵州“黔货出山”模式通过大数据整合产销信息。
四、挑战与优化方向
1.资源禀赋差异:山区与城郊村发展不均衡,需因地制宜选择模式(如山区发展文旅、城郊发展物业)。
2.人才与技术短板:加强能人引进与数字化培训,推广“强村公司”专业化运营。
3.政策协同性不足:需整合财政、土地、金融政策,完善容错机制。
总之,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模式已形成“资源整合+产业驱动+资本运作+数字赋能”的立体框架。广东经济发达地区不少农村集体经济靠出租农村土地等集体资产获得集体收入,这是好的。但农村集体经济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一租了之,并且有些僻远落后地区也未见得有人来租。未来既需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性、技术渗透力与组织创新,又需要发挥当地干部群众主体性积极性,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型,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走向共同富裕提供持续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