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生态保护红线非一划了之?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08 录入:吴玲香 ]

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崔书红日前表示,生态保护红线主要保护的是生态功能重要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的区域。目前15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经结束。剩下的16个省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待国务院批准后由省级人民政府对外发布。(新华网 10月2日)

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环境质量安全、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力争做到“应划尽划,应保尽保”无疑值得一赞。但,要让红线能够起到真正严格保护的作用,还真非“一划了之”。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碧水蓝天绿地人人向往,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首先也是观念问题,是人的问题。一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gdp数字光鲜,奉行开发第一、保护第二,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让飙升的的gdp总是带有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斑斑血迹。不可否认,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种发展得不偿失,不可持续。牢固树立生命共同体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发展建立在生态安全的基础上,需要齐抓共管、久久为功。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是没有替代品。大量事实说明,缺乏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只会让地方经济的可持续陷入“饮鸩止渴”的境地。但话又说回来,早前一些事例表明,面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实中环保部门往往陷于“有责无权”“有嘴没牙”的尴尬,或是地方管理者说起来“音量”大、“调门”高实则“重拿轻放”的不在少数。对此,划定“生态红线”,要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整体性事业来对待。还需要各级党政领导的真重视,尤其是“一把手”真担责,否则,其效果未必尽如人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为民守住青山绿水固然很好,但也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它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得调动一切可充分调动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得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保护意识,提高不同层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加大划定区域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提高划定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监督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归根结底,唯有加大对违反者的处罚力度。或许如此,才能让划定生态“红线”成为真正的“警戒线”。

划定生态“红线”是彰显执政理念的转变。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是为民造福。笔者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守住为民的青山绿水,势必能为地方的发展带来“人气”和“名气”,进而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必将使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让“红线”成为高压线。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