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刘威尔等: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

[ 作者:刘威尔 宇振荣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29 录入:19 ]

国际上,UNEP、FAO(2012 年)关于土地利用远景战略报告中指出:“21 世纪,为了满足人口增加对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必须用较少投入获得更多的农林产品,确保生态环境健康;同时,还必须提高生物多样性、授粉、害虫控制、水质净化、水土涵养、土壤保持和养分循环等生态服务功能,确保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之后,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同样着墨于生态工程建设并提出: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理念为后续开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相关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方法:景观方法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为景观综合体的生态修复与管护提供了方法,即景观方法(或“生命共同体”方法),其核心内容与世界银行、UNEP、联合国粮农组织近几年倡导的景观方法相一致。景观(综合体)方法的核心是强调空间异质性,考虑不同尺度下景观要素形成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

在实践上,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开展不同尺度“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管护。具体为:

1、将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理论和方法融入到各类区域规划中,开展集生态景观特征提升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气安全、防灾避险、乡村游憩网络等功能于一体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确定生态数量、质量和空间格局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

2、在国土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各类土地整理、农林水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沟路林渠田”、“山水林田村”、“山水林田湖”等不同尺度的土地(景观)综合体格局与水土气循环、生物迁移、污染物迁移、害虫-天敌调控、授粉等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景观格局优化、不同类型景观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建、修复和提升,加速、延缓、阻断、过滤水土气和生物生态过程,提高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确保水土气、生物、生态安全性。

3、在工程技术措施的设计和应用过程中,要大力开展生物生境修复,恢复和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提高工程技术的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工程技术: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

该理念强调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具体在各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开展沟路林渠、湿地、林地、河流等景观要素的生态景观化工程设计,应用的工程技术不仅要提高直接效用,还应考虑工程对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间接影响,降低工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按照对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的考虑程度,可大致分为非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和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当前需要落实的工作包括:

1、要推进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技术体系构建,在林业、水利、土地整理、生态环境整治等各领域现有的工程技术基础上,增加生物生境修复、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水源涵养、缓冲带建设、植物景观营造、乡村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乡土景观建设和景观风貌提升等工程技术新内容,构建多学科、多部门综合,体现不同尺度的区域特征的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体系。

2、要加大生态景观化工程技术研发力度,针对不同区域的地质地貌、水文条件、乡土动植物资源等景观特征,加强沟路林田渠等各类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选材、建设方法、环境影响等工程技术标准研究,大力提升工程技术的水土涵养、小气候调节、害虫控制、授粉等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制度建设:土地使用者为主体

该理念强调土地(景观)综合体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深入研究不同景观要素和不同利用相关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大力推进综合景观管理。按照土地景观综合体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综合景观管理要求不同的土地经营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必须开展长期、统一的管理计划和行动,从而在一定尺度的生命共同体上获得多目标和预期。

为此,要进一步明确主体,保持权属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以“土地使用者”为主体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统一整治和管护,给更多参与者赋予信息交换、意见听取、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权利;要积极探索以村集体、农民合作组织、规模化生产大户等为主体的土地整治和生态管护资金补贴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生态补偿模式,并加强部门合作和联动,创立一种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各利益相关者、多学科参与的整体推进机制,更好地实现“生命共同体”复杂系统中的协同效应和多目标。

来源:《国土资源情报》 2016年10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中农富通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