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李建黎:加强生态治理需做好山水文章

[ 作者:李建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01 录入:19 ]

近年来,北京市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立足京郊边远山区实际,遵循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规划,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治理,全力促进生态环境和民俗旅游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道路。

一、主要做法

(一)大力做好山水文章,全面提升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告诉我们,在生态文明日益重要的今天,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绿色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是生产力中的核心要素,只要环境好了,老百姓的生活幸福了,人们才有更足的干劲发展生产力。喇叭沟门满族乡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始终坚持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始终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理念,始终按照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坚持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积极落实生态林管护工程,扎实开展白桦林自然保护区工程,大力发展乡村民俗旅游等建设,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收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二)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积极提高生态竞争力

民俗文化是生态环境发展中的软实力,是提高生态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从我市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中可以看出,不少地区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自身对于民俗文化的深入挖掘。文化是历史的延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内在竞争力;充分寻找挖掘民俗文化,利用生态环境的自身优势,就能发挥出难以想象的发展动力和源泉。喇叭沟门满族乡是北京市最大的少数民族乡。多年来,该乡依托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深入挖掘民俗博物馆和满族文化乡的文化资源潜力,将自身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相叠加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造出了中榆树店村等知名民俗旅游村,既保护了绿水青山,提高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又实现生态富民、文化富民,将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三)注重坚守生态红线,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

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力,也是生命线,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保护,更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在生态环境建设上,要遵循一个原则是: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喇叭沟门满族乡在发展中始终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努力把全乡建设成为人民美丽幸福的家园。既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切实保护好乡域的绿水青山、碧水蓝天,又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该乡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积极推进生态民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生态民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推进生态民主进程,强调人人拥有生态环境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享有清洁的空气、洁净的水和所有绿色福利的权利。生态政策的制定过程必须有民主参与的过程,才能充分体现民意,保障民众的生态权利和生态正义。喇叭沟门满族乡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及时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旧村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全程引导村民参与,积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充分保障村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近年来,全乡生态环境治理越做越好,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体现了生态民主建设的要求。

(五)精心保护生态环境,着力改善民生福祉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喇叭沟门满族乡在发展生态环境中,将建设生态环境与改善民生福祉相结合,将建设生态环境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实现了生态环境建设和民生福祉改善双突破、共发展。一方面,全乡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着力改善乡村旅游硬件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效益,另一方面,加大对生态治理的投入,坚决抵制污染企业的进入,坚持对环境污染零容忍,努力推动全乡绿色发展,以绿色发展赢得了民心,改善了民生,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二、几点启示

笔者在梳理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生态治理的成功经验中,有不少新的认识和启示。

(一)用好生态资源,是实现生态治理的前提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离开自身生态资源谈治理和发展,只能是空谈。喇叭沟门满族乡在生态治理中,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来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将自身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无论退耕还林、环境绿化美化工程,还是民俗旅游村改造、河道治理等工程,始终坚持自然环境、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融合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生态治理必须抓住自身的生态资源,用好用活,有的放矢。如果我们离开自身的生态资源空谈治理,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治理,也不能达到生态治理的理想效果,更谈不上发展。

(二)发挥农民能动性,是实现生态治理的关键

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参与和支持,没有农民的参与和支持,生态治理就如镜中花、水中月,缺少落地的载体和基础。喇叭沟门满族乡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充分保障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使生态环境建设在党委引领、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的道路上健康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使农民感到自己就是生态治理的主体力量,才能使农民真心拥护生态治理,取得切实的生态治理成效。

(三)发展生态经济,是实现生态治理的保障

加强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是必由之路。喇叭沟门满族乡在生态治理中,能够紧紧把握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依托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发展乡村经济,是值得称赞的地方。但是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从做好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进行治理,就会缺乏系统配套体系,从而降低甚至阻碍更深层次的生态治理。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尊重自然、崇尚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改变单一的自然资源发展模式,推动自然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无疑是值得坚守的生态治理发展之路。在发展生态经济中,我们需要有以下原则:坚持对生态环境污染零容忍,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决不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追求金山银山,决不以破坏和谐宜居为代价获取短时繁荣。

(四)转变发展观念,是实现生态治理的核心

观念明则思路清,思路清则人心齐,人心齐则事业成。在加强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转变思路是核心。喇叭沟门满族乡在加强生态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不越雷池半步,坚持对环境污染零容忍,这都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底线。我们在生态治理中,还需要有完善和改进的地方。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市级、区县部门除了继续在财政方面给予相关支持之外,还应加强对村民业务培训,转变村民发展思路,改变传统思维模式,使其能够适应生态文明发展要求。二是加强组织引导。乡镇政府应加强组织引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农民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农民的参与性和创造性,使农民成为生态治理的主人。三是提升治理能力。政府部门要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态治理问题,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多重资源,加强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四是转变经营模式。政府和村民要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灵活引进社会资本。例如,可以引入社会资本经营民俗旅游、利用闲置河道进行生态养殖、休闲垂钓等,都是值得探索的地方。

(五)挖掘文化资源,是实现生态治理的支撑

发展山区经济,生态富民是保障,文化富民是支撑。喇叭沟门满族乡紧紧围绕满族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资源优势,加强生态治理,深挖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与文化资源的叠加优势,使二者相互促进,融合发展,将生态之美赋予文化底色,大力做好满族文化乡村旅游的锦绣篇章,从而实现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加强生态治理、发展生态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积极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促进生态治理的倍加效应。

作者单位: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