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划定红线只是生态保护第一步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9-07 录入:吴玲香 ]

天津市近日发布了《天津市生态保护红线》,陆海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1393.79平方公里(扣除重叠),占全市陆海总面积的9.91%。(新华网 9月7日)

生态保护红线其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目的在于建立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更高的监管要求,从而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诚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不断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举措。但要让生态红线观念牢固树立起来,划定后的区域内能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能严格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定位,遵循生态保护红线由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构成的基本思路转变。那么,划定红线只是生态保护第一步。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碧水蓝天绿地人人向往,保护环境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责任和义务。而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也是人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地方资源环境形势日益严峻。这就需要实行严格保护的空间边界与管理限值,以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划定红线的保护区域内也可能存在交叉重叠,布局不够合理,生态保护效率不高,生态环境缺乏整体性保护,且严格性不足等。“不能越雷池一步”是总体要求,也是如何落实的考证。

诚然,划定生态“红线”是彰显地方管理理念的转变。因为,一直以来,一些地方为了所谓的gdp数字光鲜,奉行开发第一、保护第二,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让飙升的的gdp总是带有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斑斑血迹。如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种发展得不偿失,不可持续。而难能可贵的是,将生态保护红线空间基本格局为“三区一带多点”,设定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把各类开发活动严格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值得一赞。建设生态文明,着实不容丝毫懈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划定生态“红线”为民守住青山绿水固然很好,但也并非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它需要来自各方的努力。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根本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调动一切可充分调动因素,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加大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保护知识保护意识,提高不同层面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划定区域环境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划定区域环境质量监测、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企业污染物排放等信息监督力度,并及时向社会公众通报,让划定生态“红线”成为真正的“警戒线”。

天蓝、山绿、水清、环境美是民众美好的生活愿景。划定生态“红线”,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是为民造福。相信,只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地方治理良好形象的发力点,使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明显增强。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