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70岁的黎洪森老人去年被当地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村里新建了集中安置房,看上去干净整洁、水电齐全,等着他入住。但现在他宁可住在摇摇欲坠的老木屋里,也不愿搬入新房。(澎湃新闻网 6月19日)
面对干净整洁的新房,群众宁愿住在风雨一来,连躲的地方都没有的老房子里,也不愿搬迁,原因竟是安置房离田地太远,群众种地极不方便。如果群众选择住新房,每天大量时间都要耗在来回新居与种地的路上,生产生活就无法保障,难怪群众会喜旧厌新,宁愿“受苦”也不“享受”。
住新房反而成了群众生存的难题,尴尬的只是群众?新建的安置房不仅整洁而且漂亮,却难讨群众欢心,出现“无人居住”“大量空闲”局面,不知当地政府和党员干部有何感受?花掉国家大量扶贫资金的扶贫项目,却被群众用脚投票,谁的脸被打,不言而喻,但背后的问题更值得深思。
按理讲,只需要群众投入少量资金就能够从“摇摇欲坠”的危旧房屋,搬入眼中的“富人区”,极大的改善居住环境,换成谁都会满心欢喜,主动搬迁,这样的“好事”在现实中却被群众“拒绝”,问题恐怕不仅仅是安置点与群众的田地相较太远。
修建扶贫安置房,解决住房保障问题,既是困难群众脱贫奔康的重要内容,也是困难群众积极脱贫奔康的强大动力。未蒙其利,倒是先受其害,好端端的民生工程,却让群众不得不在安置点和自家田地之间来回奔波,时间都用在来回跋山涉水的路上,这是给群众谋办实事,还是折腾群众,答案群众已经用行动予以了回应。
可以说,扶贫安置房并不是被群众主动“拒绝”,而是群众可望而不可及。住老房怕塌,住新房怕饿,群众选择的艰难可想而知。很难想象,当地政府主导的扶贫安置房修建点居然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大相径庭,基层党员干部岂能不知农村群众和田地关系。安置点与田地来回相距20公里,群众来回跋山涉水,时间都花在路上了,如何生产,连生存都出现问题,还谈何增收?群众放弃“漂亮”新居,问题不在群众选择出现困难,而是“民生工程”建设偏离了群众的实际需要成为“形象工程”,出现这样的情况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难辞其咎,暴露的不仅是对安置点规划管理能力的欠缺,更存在严重的作风问题。
扶贫安置房“大量空闲”,既浪费了扶贫资金,更浪费群众的信任。扶贫工作忽视群众利益,为了完全所谓的任务,不惜本末倒置,以政绩为中心,以地方形象为主,甚至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既抹黑党和政府形象,更背离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要解决扶贫安置房被群众“拒绝”的问题,不能仅限于想办法解决老百姓入住后的生存发展问题,还要大力肃清“四风”发生的空间,铲除“形象工程”滋生的土壤,狠刹发生在基层党员干部身上作风不实,对相关责任人员,必须要依法依纪严肃惩处。否则,发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基层政府和党员干部工作浮在面上,不深入现场,靠听汇报、看报表做决策,甚至弄虚作假的现象仍然会继续发生,不仅会影响脱贫攻坚的整体推进,还会损害群众利益。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