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鸡了,乌骨鸡,仿野生养殖的乌骨鸡,质量请放心,我来做担保……”3月6日,江西德兴市银城街道禾底畈农贸市场,扶贫干部汪淑华,用职务作为担保帮助贫困户售卖乌骨鸡,现场的乌骨鸡很快被抢购一空。(中国新闻网 3月6日)
扶贫干部“变身”小摊小贩,用职务作担保,只为售卖乌骨鸡,让人不可思议的同时,更容易让人对其行为产生误解。但是,在获知扶贫干部当街叫卖的目的,只是为了让贫困户的农产品能够销售出去,帮助其增收致富,笔者相信,但凡遇到这样的情形,广大看官恐怕除了点赞鼓掌外,也会果断下手购物。
随着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逐渐脱贫致富,但仍有部分困难群众未实现脱贫的目标,既有其自身原因,也有帮扶政策结合实际不精准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已经实现脱贫的困难群众,如果缺乏可持续的增收措施,仍然存在返贫的危险。如何帮助仍然贫困的群众和存在返贫危险的群众,找到有持续性的增产增收方式,是摆在扶贫干部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也是精准扶贫不可忽略的问题。
在扶贫实践中,数据脱贫、假脱贫、被脱贫的问题仍然存在,有地区和扶贫干部通过送钱送物,虽然效果立竿见影,看似实现了脱贫目标,但不具备持续性,很快又会返贫;还有些地方热衷于抓亮点、盲目上马产业,虽然“输血”到位,却形不成“造血”功能,困难群众难以持续增收,脱贫也就是“昙花一现”,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在扶贫实践中,我们必须清醒的看到,在绝大多数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身上都有脱贫致富的“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致富源”,既需要困难群众的转变思想、主动作为,也需要扶贫干部的穿针引线、勇敢开拓。通过扶贫干部“担保”,带动困难群众找销路、创品牌、建渠道,既能实现把“资源”转换为“收益”,也能帮助群众增强脱贫信心和主动致富的积极性,其实就是 “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过程,有了可持续发展“路子”,就能从根本上打破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
就拿汪淑华所在的德兴市万村乡墩上村来说,当地村民除了养殖有高品质的乌骨鸡外,还有蜂蜜、手工鞋垫、粉皮、粉丝等很多土特产品。虽然这些土特产既有质量,也有市场,但是在没有销路的情况,同样不能为群众带来收益,同样不能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同样不能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虽然扶贫干部沿街叫卖、以职务作担保,看似“自毁形象”、“降低身价”的行为,却让困难群众的农产品销售一空,既让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更让群众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也为困难群众依托自身优势脱贫致富找到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做到了扶贫工作精准,更有四两拔千斤之意。
扶贫干部用职务担保,帮助贫困群众销售土特产,既是本职,也是担当,更是智慧,带领贫困群众实现脱贫奔康过上好日子,“担保干部”的效果和榜样无庸置疑,其起到的示范作用更值得推广。期待更多的党员干部,敢于担当、勇于拼搏,用苦干加智慧的实际行动帮助贫困群众谋实事解难题,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油助力。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