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扶贫干部应树立三种意识

[ 作者:韩栀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6-19 录入:吴玲香 ]


栉风沐雨收获春华秋实,砥砺前行书写辉煌篇章。过去五年国家各项事业成绩斐然令世界惊叹,其中扶贫成效同样让世界瞩目。行百里者半九十,各级扶贫干部在“后扶贫时期”,更应稳中求进坚持不懈,下足绣花功夫,打赢这场硬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迈入新征程,跨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蓄势待发谋取光明前景的号角已经吹响,作为脱贫攻坚队伍的“领头雁”,广大扶贫干部应树立“三种意识”,为夺取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注入力量。

以去“任务化”“形式化”为先。基层干部的作风好坏,关系到群众的直接感受、扶贫工作的成效。二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著书谈“摆脱贫困”,当时担任宁德地委书记,到任3个月走遍了9个县,后来跑遍了全区大部分乡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一系列脱贫的先进理念应运而生,“弱鸟先飞”、“因地制宜”、“扶贫先扶志”,短短三十年闽东已别开生面,成为全国脱贫的模范典型。而当下一些扶贫干部,在基层调研中总是“步履匆匆”,给贫困户送慰问金、慰问品之时,也是连轴转连水都顾不上喝,原本民生实事最后不免变味,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不可自拔。期间干部应消除“完成任务”的心理,抓住慰问调研的机会给去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保质保量的推进扶贫工作,审时度势的形成助力扶贫的“顶尖境界”。

以抽“懒筋”授“技能”为重。“有志者,事竟成”,树立敢闯敢干的凌云志气是干事创业的先决条件。在基层调研中不乏有贫困户存在“等、靠、要”得懒惰思想,存在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形成将贫穷视为理所当然的定性思维模式,更有甚者认为越穷越光荣。扶贫干部应多深入群众根植于群众,多到扶贫一线去走访、调查,了解贫困群众的心声和真实需要,扶贫不只是“拍照片”、“送”东西的留痕式工作,更是干群之间“面对面”、“心贴心”诚挚的交流,架起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斗志。扶贫重在扶志,更重在扶智。利用现有的扶贫政策和技术帮助贫困户习得谋生技能,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专家团队,为贫困户做就业和技能培训,提供就业岗位,一劳永逸的解除贫困防止返贫。

以“记在心里”、“落到实处”为上。“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扶贫工作不仅只是“一阵风”,在受到检查和暗访的时候“刮一刮”。习近平总书记五年来走遍全国14个连特困区域,给最牵挂的贫困群众带去慰问和关怀。“表”上得来终觉浅,扶贫干部需要走心。一线扶贫不能止步于“看在眼里”、“挂在墙上”,也不是脱贫攻坚的应有之义。将“记在心里”、“落到实处”的扶贫工作常抓不懈,坚持到底。真心的体察民情、真情的为民排忧民,把温暖和清凉真正的送进贫困群众的心坎里。走访调研不仅局限于重要的时间节气,平时也应下足功夫。所呼我有所应,真正把贫困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好、处理好,实现从“听民意”到“解民忧”,建立干群之间的鱼水情感和实现“心连心”的融合。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扶贫干部唯有将每件扶贫小事做到极致,树立“三种意识”,方能“聚沙成塔”,完成在2020年彻底挥别绝对贫困的宏伟目标。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弯中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