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手续,只是优化公共服务的第一步;有所不为,正是为了让政府在职责范围内更好地“有所为”,也就是说还要细致而耐心地做“加法”(5月17日《人民日报》)
随着简政放权层层落实,得到扎实有效的推进,各级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因地因时制宜,针对各自职能及存在的“流程多、办事难、效率低”的问题进行了破釜沉舟的改革,并从顶层设计出发,以民意为标杆,以问题为导向,以中央及各级地方关于简政放权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为遵循,经过认真疏理、严密分析、科学整理,列出详细的“问题清单”和“改革清单”,明确存在的问题,指出改革的方向,使简政放权有了一目了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媒体疏理发现,简政放权在官方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频率之高已经成为当下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现象。当然,其原因无非是与当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紧紧相扣,特别是一些改革直接涉及民生利益,简政放权改革的成效如何,几乎能从群众的直观评议中得到最真实的答案。特别是对于“奇葩证明”,相当多的网友都有切身体会,深受其害,为了证一个证明,就要到多个地方多个部门去办理证明证明的证明,有时为了证明“我妈是我妈”甚至“我是我”,要忍受着百般折腾,办一个证明的难度甚至“难于上青天”。办证手续的冗繁既让人无奈又让人畏惧,毕竟虽然深恶痛绝却要随时面对。“办证难”既影响民生,又有损政府形象和权威,成为行政体制改革必须除之而后快的“毒瘤”。
畅通便民服务贵在做好提升服务的“加法”和简烦除苛的“减法”。如何科学的简政放权?李克强总理指出,“大道至简”。减少无谓的麻烦,斩断既得的利益链,须果断的做“减法”,简化流程、缩短周期、杜绝“潜规则”、防止政府“乱伸手”、取消不合时宜的审批事项,简并功能和职责重合的部门和审批事项。做好“减法”让政府部门抛却“抱负”,没有过多利益牵涉,职责明确、权界明晰、后劲更足,自然飞得更高、服务更好。
从推行“一站式”服务、变“多头受理”为“一口受理”,到建立并畅通公共服务“绿色通道”,到线上线下相融合、相衔接的公共服务平台,再到推进公共服务事项的数据开放、信息共享、校验核对,如今各级各部门在推进简政放权改革中更加坚持以便民利民为导向,在优化公共服务上细致而耐心扩大“有所为”的内容,不断在畅通便民服务上做“加法”,政务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更好,政务服务的质量更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服务的“菜单”不减反增,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加。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