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土地、人才、资金:城乡经济循环畅通的三要素

[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1-03-09 录入:朱烨 ]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核心运转机制是产权、供求、价格、就业机会等市场配置体系。因此,要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亟须破解的便是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迫切需要扩大农村需求,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可以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实现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是“双循环”发展战略在“三农”领域的重要体现。

要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关键在哪儿?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资源配置不到位是阻碍城乡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要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亟须从土地、人才、资金三方面着手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土地、人才、资金流动不畅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主要梗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近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从中国目前城乡间的双向流动和配置循环看,存在着梗阻、淤积、流动和配置不畅等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周天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核心运转机制是产权、供求、价格、就业机会等市场配置体系。目前来看,城乡经济循环不畅主要有三个原因。

周天勇分析说,从宏观角度来看,首先是城乡供需不平衡。当前我国城市生产能力过剩,而农村需求不足,供需循环受到阻碍。

其次,从城乡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但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仅从近些年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情况就能看到,人口正不断地从农村向城市、劳动力正不断地从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同时,就农村而言,农业动力人均耕地少、劳动生产率太低、耕地撂荒和宅基地闲置等问题也较为普遍。

除此之外,资金向农村的流动也不顺畅。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2019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为7046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1%。但值得注意的是,其流入的投资只有12633亿元,只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25%。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李增刚也表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村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的短板之一。其中,农村生产要素利用不充分主要表现为农民最重要、最宝贵的生产要素或资源——土地的利用不充分,特别是宅基地利用不充分,承包地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撂荒或耕作不充分的情况。而出现宅基地闲置的根本原因,仍在于退出机制不健全,农民无法退出或者退出不划算。

“要实现城乡经济循环的畅通,亟须破解的便是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问题。”北京改革和发展研究会执行秘书长于宏程认为,要将资源配置的重心下沉,让发展政策、招商资源、技术转化、市场机制、资金服务等要素引流到农村市场,才能够真正激活农村经济发展。

三方面着手畅通城乡经济循环

土地、人才、资本双向循环流通不畅,这是城乡经济循环的梗阻所在。而要疏通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的双向循环流动和配置的淤积和梗阻,周天勇认为,需要加快三方面的改革。

首先是人口流动。周天勇认为,影响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户籍、教育、住房和土地。因而,实行户籍制度改革、教育均等化、降低住房成本、加快土地流转是促进人口双向流动的主要思路。

其次是资本流动。周天勇表示,资金要能通过市场交易去配置,才能实现其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换而言之,就是要加快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和改革。

第三是土地和宅院要双向置换。周天勇表示,农村分散的地块向规模化集中,城市的资本和技术等要素也向农村和农业流动,到一定时间有一部分城镇人口也向农村逆向流动,农村的宅基地与城镇的土地和住宅也要在价值和实体上进行互换。

值得一提的是,在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中,县域经济成为了重要抓手。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弊端,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统筹县域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城镇开发、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同时,针对土地,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开展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推动在县域就业的农民工就地市民化,增加适应进城农民刚性需求的住房供给。

对此,周天勇表示,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首要任务是发挥其作为县城和中心镇的作用,与乡村进行功能衔接互补。其次是要根据当地特色进行产业布局,在县城和中心镇培育各自的特色产业,如旅游业、现代化农业等。“没有产业的县域经济是发展不起来的。”周天勇强调说。

此外,周天勇还表示,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表现的是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农业规模化也将意味着农村对一般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

事实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将更加凸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旨在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引导城市人才下乡,推动专业人才服务乡村,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可以说,推进乡村人才振兴,这既是中央部署的工作要求,也是基层实践的迫切需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