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做实产业扶贫须畅通“最初一公里”

[ 作者:周丽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7-06 录入:吴玲香 ]

为有效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四川省近日印发《关于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畅通扶贫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共同推进扶贫产品进市场、进餐企、进展会、进商超、进铁路、进高速、进机场、进机关、进社区、进网络等。(7月4日 人民网—四川频道)

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群众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变扶贫“输血”为“造血”的重要抓手。但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不仅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物流成本高,而且生产与消费市场信息不畅,使得产品转化为商品率较低。以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等三州地区现有农产品批发为例,成都批发市场中三州地区果蔬年交易量为56万吨,仅占三州地区生产量的10%;部分生鲜产品的物流超过20元/公斤,是成都市的3倍以上。要有效破解贫困地区农产品的瓶颈问题,就必须创新扶贫产品销售体系,在畅通扶贫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上做文章。

四川省的具体做法是,建立贫困地区扶贫产品公益性集体商标,完善扶贫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管理制度,确保扶贫产品真实、安全、放心。与此同时,通过定向采购、定向采销等,拓展扶贫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帮助贫困地区构建便捷、高效、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形成产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定向采购、定向采销扶贫产品,并不是为了脱贫而采取的“霸王”做法,而是立足“政府推动、市场运行、企业主体”原则,对扶贫产品进行公益性集体商标注册和宣传推介、畅通市场流动渠道,为贫困地区构建更加便捷、高效、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由于贫困地区生产的农副产品绿色生态,因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再加上有质量追溯体系和定向采购、定向采销渠道的保障,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购买到高品质的扶贫产品,自然是乐意为之。由此一来,扶贫产品与市场对接不畅、流通成本高等瓶颈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当然,无论是扶贫产品公益性集体商标注册,还是质量追溯体系的建立,亦或是电商信息化、交通物流等,都需要相关部门和行业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的作用,全面营造政府、企业、市场、社会协同发力的扶贫大格局,才能确保上行“最初一公里”的落地落实。

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畅通扶贫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进一步做细做实产业扶贫工作,不仅有助于贫困群众增收,对于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作者单位:四川彭州市城乡规划和建设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