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v市为例
一票否决的本意,是为了加强单位一把手和直接分管人员,对某项工作的责任心,是各级领导认为行之有效的措施。不少领导认为,计划生育难度越大,形势越复杂,越要加大对基层党政一把手的压力。
某市文件规定:“(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单位,其党政一把手、党政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就地免职,并不得调动,继续在原地抓计划生育工作,待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后再作安排;其联乡县级领导定为不称职,一年内不评先、不评奖、不评优,当年与次年不调动、不提拨,不变更联系点。”对于党政一把手和分管领导而言,被否决了,就意味着“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切辛苦和功劳都付俱东流。
要真正实施一票否决,就必须有可供操作的否决依据,否则,否决就会流于形式。于是各种考核方式应运而生,通过检查考核得出考核结论。县对乡的考核、市对乡的抽查、省对县的抽查,最终都要落实到一个乡的某一个或几个村,称为样本点,通过样本点的数据推算全乡、全县、乃至全市,以便排出名次。因此,计育检查与迎接检查的矛盾斗争,与时俱进。
1.台帐作假。
千方百计不被否决,成了计划生育的主要目标。有检查就有反检查,首先是各乡镇的计育数据,必须符合上级制订的规范要求。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率、出生人口性别比,都要符合上级规定的比例,而往往实际情况与上级的规定是不相符的,于是就要把一些超生人口瞒而不报,这样出生人口总数就减少了,不符合人口出生逻辑。
为了提高出生总人数和计划生育率,以及平衡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必须创造出一些计划内生育的人口,特别是女孩子。要在报表上让一些达到法定婚龄而未结婚的,或未生孩子的人,也生出女儿来。
由于育龄夫妻外出务工经商,不少该结扎的没有结扎,该采取避孕措施的没有采取避孕措施,该妇检的没有妇检,于是只有从台帐上,让她们都按期落实手术,按期落实妇检。这就使计育台帐全面失去了真实性。
以前有的地方搞真、假两套台帐,后被查处说是弄虚作假,处分了当事人,有些地方便干脆不再保留真台帐。事实上,在现今这个变化频繁的年代,要搞一套乡村两级相符,并与事实相符的真实台帐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在普遍弄虚作假的时候,更是费力不讨好。有的领导在大会作报告时说:计划生育要“苦干实干加巧干,一张报表上水平。”
2.全体动员,检查作假。
假的台帐与事实不符,被抽查的时候,自然就难于过关,于是就要千方百计的掩盖真像。乡村组干部全民动员应付检查,不再是一种个别现象。在应付市和省里的检查时,县里领导也认真布置。有个高明的县领导说:“情况清、底子明、功夫下在考核前。”这句话科学合理,无懈可击,但其中另有深意。
有的领导干脆说:“真抓实干是基础,考核迎检是关键”。因为计划生育检查时,都是由主持检查的计生部门带队,从被检查单位抽调的人员为主体,进行交互检查,为了压低别的检查单位的考核得分,以前在计育考核时,出现了检查人员捏造事实的情况,于是在以后的计育检查中,就要求必须取得证据,让被检农民或反映问题的人签名。
被检单位为了使计育检查查不出问题,便要千方百计使有计育问题的人不在现场,使其它群众不乱讲,特别是不签字。
“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检查前,派干部让有问题的育龄妇女,暂时躲避出去,并让其他群众不讲别人的事。全乡就这么大,不可能有问题的,都躲藏起来,更不可能长期躲藏,而且,各地都这么做的话,这些问题人员躲避到哪里去呢?
这就有个条件,要有作好准备的当地乡村干部,提前赶到被检地点做工作,让这些问题人员躲出去几个钟头,因为检查人员在村里的时间,就是半天左右。检查组为了防止这种“干扰”,便事先对到哪个地方去检查绝对保密,早上车队出发的时候,才打开密封的信封,才知道今天检查哪个乡哪个村。这时候司机即使知道要去哪里,想打电话通知也不可能了。而且现在的检查,基本上不用被检查地的司机,而是自带司机,凭着手中的地图,直接到村。
被检查地方又有新办法对付,就是派人“守卡”。即知道这段时间,是检查时间,便尽量打听出参与检查的车型和车牌号码,派出几支队伍带摩托车,于每天天未亮时,就在所有路口等着,发现可疑车辆,即实施跟踪并向乡镇总部报告情况,当得知检查人员在哪村下车,总部立即组织干部,分别带着该村的“问题底子”,凭着地形熟悉,直接赶到各自负责的村民家中,做好相应的工作,确保检查组查不出问题。
但因为检查方案规定,对干扰检查的从重扣分,因而干部必须化装成农民,而不被检查组认出来。但检查组的人明白,被检查的村里无业人员和白白胖胖的人增多。不过这种作法,是没有内部渠道的乡镇的作法,有的由于消息不准确,“守卡”守了半个多月,还不见检查组来,组织起来的人员,自然就会松懈,稍一不留神,检查组进村了还不知道。每次计划生育考核,都把乡镇干部搞得精疲力尽。
3.“补漏”公关,不惜血本。
为了保险起见,被检的乡镇对计育检查人员的接待,绝对要是高标准,烟是最高档次的,酒是最好的,菜是最具本地特色和反映最高水平的。而且,明智的领导还要派主管人员带着现金,亲临现场,干什么呢?化装到现场的干部,除了要事先对问题人员作好处置以外,还要跟着检查人员复查一遍,看是否有群众说漏了嘴,如风闻哪里出了问题,检查人员取得了什么证据,就要立即报告,让主管人员在检查组还未碰头之前,私下找有关检查人员(一般是两人一组)单独用钱搞清楚。
一般而言,“礼多人不怪”,只要他们接了礼,这个问题就算过关了,检查人员当作没有查到一样,没有什么风险的。就被检查单位而言,这是成本最少的一种解决方式,也是影响最少一种方式,叫做“补漏洞”,或叫“当堂消化”。
但是“漏洞”也有不能及时发现,和不能及时堵住的时候,一旦调查员把问题带到组里汇报了,漏子就大了。这时候,一方面就要针对调查员的取证取得反证,办法是多种多样;另一方面就要开展重点攻关,请说得上话的有关领导出面讲情,请拉得上关系的熟人帮忙,这样就不能在乎钱的多少。这叫做“摆平”。
4.手握合法伤害权,进退自如。
在计划生育检查的时候,绝对不要以为别的地方,查出了几个三胎四胎,而你这里没查出问题,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别地查出来“摆平”了,就等于没有查出来,计分排队的时候,照样可以排到你前面去。你绝对不敢去揭发,因为你没有证据,同时违反了官场潜规则。出了问题能否摆平,体现了一个地方的领导人协调能力的高低,也表现了一个地方平时公关投入的多少。
合法伤害权,是现有计育考核机制的核心。正因为计划生育这种一票否决,对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影响太大,一次就可以把基层党政负责人打入地狱;正因为计划生育要求的标准太高,没有谁能够真正地达到标准,特别是不可能没有后进村,没有谁能够说自己管辖的地方经得起检查;正因为计划生育检查充满了变数,没有谁敢于说大话,没有谁敢不对计划生育部门小心奉承,可以说,计划生育一票否决是一把快刀,随时可以削掉相关人员的乌纱帽,它比纪检检察部门的权力大多了。
这是一种合法的伤害权,而且这种伤害权,缺乏公平的比较和有效的制约,不需要刻意寻找证据,其自利性结果便可想而知。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凡是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的地方,计生部门人员到下级单位,是最受重视和优待的,向计生部门负责人行贿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合法伤害权是一把双刃剑,也可以伤及计生部门自身,这就促使计生部门要时刻保持可进可退的主动权,使计育考核,更加缺乏客观公正性的可能。尤其是在计生排位,涉及包乡的县级(或包县的市级)领导的时候。
有一个县的有权领导所包的乡镇,在一次检查中落了后,该领导便让人传话给县计生委主任:你告诉他,是想捅我一刀还是怎么的,让他想一想会不会有求人的时候。可想而知,这个计生委主任的思想压力,是相当大的。尤其是对县委书记等核心人物所包的乡镇,是千万不能让其出问题的,如果出了问题,计生部门负责人就有可能被这样核心的领导,随便找一个理由抢先否决了。
这时计生部门通常的作法,就是既让所有单位都保持精神压力,保持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高度危机感,以维持本部门的特权和利益;同时又要将检查考核保持在可控限度内,使这柄双刃剑,不伤及核心领导和自身利益。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使计划生育检查考核,在模糊和暗箱中操作,以便顺理成章地可进可退。计划生育部门平时进行的摸底调查,和接到的群众举报,对部分村的部分情况是知情的,而且,一个村的计划生育水平,是有其历史惯性的。这就为计生部门根据自身需要,确定样本点提供了方便。
对要照顾的乡,就定情况好点的村;对要打压的乡,就定情况差的村。即使采取抽签的方法确定样本村,也可以在写签的时候,把要特别照顾的乡镇的差村排除,好村相应重复,让外人看不出门道。
更何况,检查完后,计分也是一个可多可少的过程。各地一个共同的作法就是,整个计生检查的过程,从方案制订,到样本点确定,到进村调查,到计分排队,整个过程都是在“保密”的口号之下,处于暗箱操作之中,计生部门始终处于可进可退的主动之中。计生部门的这种主动权,恰恰是决定政策的当权者们所需要的,是利益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5.打入计生系统内部。
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制服铁扇公主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既然计育考核的主动权,全部掌握在计生部门手中,那么打入计生部门内部就是制胜的法宝:
一是能够通报内部消息,二是可能获得核心情报,三是可能在记分的时候做手脚。如果能够接触到抽查的是哪个村,就更有价值了。事实上有个别乡镇,在每次检查前一天,就得到准确消息,将要检查哪个村,于是在前一天,连夜派干部进村做工作。
为了掩盖真像,他们派出多支队伍进村,问题是全部包含了将要被检查的村,明眼人一看就清楚其中的玄机。有些有内部关系的乡镇,几乎每次都能获得这样的情报。
有的单位在得知本地被检查的是哪个村之后,立即将该村的数据按真实情况改过来,这样就可以任你检查,查不出统计差错。但在近年实行电脑管理的情况下,资料是一式几份的,主持考核的一级也有一份资料,单独更改乡里的一份资料,并没有作用,反而把问题暴露了。便要通过内线将上级计生部门的资料,也改成与乡里的一致,这主要是通过上级主管资料的人来实施,没有特殊关系是办不到的。
6.暗箱操作,考核失实。
计生检查评比,成了综合实力大比拼。“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用来形容计划生育的检查体制,是再恰当不过了。计育要搞上去,要搞好硬件设施,要做好表面文章,要调动干部的积极性,财政投入必不可少。
在无法发出工资的地方,要保证财政投入是很难做到的。要搞好对外宣传,要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没有钱是不行的。要有领导在关键时候为你说话,没有投入也是不行的。工作基础差的地方群众告状的多,干群关系复杂,应付检查就更难。
所以,重要的领导,都要选择包条件较好的乡镇,这样把握性更大,风险更少。有的地方要求领导要包转变后进村,便把基础较好的村报为后进村,让领导去包。工作基础差的地方各方面吃亏,竞争没有公平的平台。
笔者在采访一位被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而免去乡党委书记职务的人时,他说:“我只不过是这种不合理的计划生育检查考核制度的牺牲品而已。我所在的乡,是十年来全县最落后的乡,这是大家公认的。我调进该乡之后所做的工作,是最扎实的,计划生育是最卖力的,这也是本乡干部群众公认的。于党于民,我问心无愧。”主要原因是:考核缺乏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比性。
他向我出示了当年被否决时的资料:市里关于某年度计划生育工作考核评估结果的说明,第二条“统一评分细则。定性、定量各100分。其中定性按市级考核占70%、县级考核占30%计取。定量则根据市县综合评定的定量指标情况,予以计取。”但是定量指标县级考核,占百分之几十的比例,都未讲清楚,其它方面更未公开。
他们书记乡长被否决之后,到县、市计生部门要求看该次计育考核原始资料,要求弄清考核计分的来由,但计生部门以保密为由拒绝提供,并说,即使把资料给你们,你们也看不懂。这是他们无法想通的。
这位书记气愤地说:“这莫须有的考核,何以服众?糊里糊涂就把我们给否决了。但是我知道,我们乡财政困难,送礼太少;而且是一个助理调研员包我们乡,不否决我们,难道否决县委书记所包的乡不成?虽然我知道县委书记所包的村里面,当年就超生七例,难道让我去举报不成?所以只有打落牙齿和血吞。”
(太长,有删节,第一、三、四、五部分,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市县领导参阅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