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应景式”督查考核不可取

[ 作者:鱼予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2 录入:吴玲香 ]

“走马观花四处瞧,正襟危坐听报告,检查台账对对表。”说起当前一些督查检查考核,不少基层干部表示手段还是“老三样”。一些地方和单位只要针对这“三板斧”提前做好应对,就有可能掩盖住一些真正的问题。(中国纪检监察报 10月19日)

求同存异其大意为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点。求同是让彼此间更加的亲近、友善,存异是让彼此间更加的宽容、尊重。督查考核其目的在于通过“督”与“考”,为下级部门找到办事的方向感;通过“督”与“考”,增强办事的成效与力度。假以督查考核“求同存异”,未能充分体现督查考核本有实质,那就成了“聋子耳朵”。督查考核制定标准不能“一刀切”、方式方法不能“套路化”、用好新技术用发现新问题、意见反馈真正“奔着问题去”,需要不辱使命,把握好“督”与“考”的关系,从严要求、从实际出发做好督查考核。

“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外在督查考核,就没有深入落实。可问题在于,督查检查考核务必把握时度效,督在关键、查在要害、考在实处,避免过多过频,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诚然,在现实中,对于督查考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热衷于“盆景式”;满足于听一听、转一转、看一看,浮在表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喜好“歌德式”督查考核,眼中只有成绩、不挑毛病,避重就轻;或是粗略督查考核、以材料为“先锋”,总结“添油加醋”不在少数。如此不听真话,不看真相,你好我好,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浅督查”“被督查”“假考核”“伪考核”,在“宽容”下岂能切中要害。

督查考核理当在“督”中,体现为一个“严”字。如文中所言,督查检查考核必须有标准,这样能给基层工作提供努力的目标,提供衡量工作好坏的尺度,避免督查检查考核的随意性。但不能将“一把尺子量到底”与“一刀切”等同,把“督查不留死角没有例外”与“一锅煮”等同,换句话说,要有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对每一个环节督查考核到位、严格把关,抓住关键不撒手、突出重点不放松。唯有与时俱进补充完善、因地制宜用好用准,才能发挥其效用。

督查考核理当在“考”中,突出一个“实”字。督查方案,直接照抄照搬市里和省里的方案,甚至标准层层加码;演练群众迎接检查及评估的准备情况;督查检查考核人员成了地方政绩的听众和读者,为一些形象工程“背书”等等如是,不能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有何以发现端倪?为此,在考核中需对接被考核单位或是部门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建议、帮助找准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只有帮助分析原因,找到真问题,帮助矫正和纠偏,促使其查找并解决突出问题、紧迫问题,督查检查考核就能形成震慑、促进工作。

以上率下、一级做给一级看。有问题不可怕,怕的是对问题的漠视。督得如何、考得怎样,直接关系督查考核成效,直接影响群众信任。坚守底线,对不足之处明确指出、帮助弥补,不当“老好人”要当“黑包公”,是督查检查考核应有要义。愿所有督查考核能强化措施,严格过程,动真碰硬见实效,交出一份让让群众满意的答卷。

(作者单位:北川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