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岁末是各地扶贫工作考核验收的重要时段,一年来的扶贫工作干得怎么样、成效又如何,必须要经过考核验收。然而,一些地方在迎接扶贫考核验收时,总喜欢在考核软件资料上打主意,不少基层干部反映迎检资料一次一变,甚至出现“县级考核一套表,市级考核说不行,省级考核又变了”的尴尬局面。(12月24日,红网)
自从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加强对扶贫工作的成效进行考核被提上日程,考核建档立卡情况,考核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考核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等等,各种数据都是对党员干部脱贫工作的考核内容。毫无疑问,扶贫开发是当前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现在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的冲刺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增强紧迫感和主动性,在脱贫攻坚上进一步理清思路、强化责任,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因此,扶贫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长期以来,不少地区的扶贫考核成为了形式主义,扶贫考核成为了资料扶贫。特别是一些地方的“扶贫考核”偏向于对基层扶贫资料的检查,忽视了对基层干部扶贫工作过程的督促,下乡检查的少。这使得基层干部扶贫花更多的精力在各类表格的填写上。如此的扶贫考核不仅不利于了解扶贫情况,更会挫伤党员干部积极性。
当然,扶贫考核加强对扶贫资料的检查时非常有必要,资料是工作痕迹的印证,不检查资料怎么知道好坏,不评比,怎么分出优劣,不评优秀,怎么激励先进。但俗话说,事情总得有个度,过了那个度,也就适得其反了。如果一项工作,每天去检查,每天去督查,这让脱贫一线同志怎么开展工作。如果还大摆排场,开大部队下村检查,一到点位就要看资料,听汇报,看展板,那基层就只能应付了,这样的检查考核当然毫无意义,也就是所谓形式主义。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笔者以为,扶贫“真考核”才能推动“真”扶贫。作为上级部门,扶贫考核不能只看扶贫干部提供的数据资料,应在考核之前深入贫困地区做暗访调查,尤其是对于产业扶贫的,要实事求是看产业成效,询问农民增收情况,统计数据,再与扶贫干部提供的数据资料做好核对,确认扶贫效果。如此,才能得到客观公正的扶贫成绩,才能才能倒逼扶贫干部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