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今日头条

尹成杰:沙洋模式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完善

[ 作者:尹成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0-14 录入:实习编辑 ]

从一定意义上说,“沙洋模式”是我国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完善和创新。“沙洋模式”的实质是承包权稳定不变、承包地合理互换、经营权有序流转、财产权有效实现。在土地确权过程中通过农民自愿互换等方式实现承包地流转连片,让“小块”变“大块”,提高农业规模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沙洋模式”的实行,给农业经营带来一些重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是把以往经营主体各自分别分散的经营转变为合作、联合、连片的耕种;二是把承包权、经营权一体化转变为承包权与经营权合理分置,体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三是把承包关系稳定不变转变为承包关系稳定不变与承包地块自愿交换流转统一起来;四是把以户确认土地承包权转变为确权带连片,深化承包地确权工作。

正是因为上述四个转变,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和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因此,在土地确权过程中,实现集中连片种植的“沙洋模式”意义重大。特别是将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现代农业建设的不断推进,它的意义和作用将逐步显现。

第一,“沙洋模式”体现了农村经营主体经营理念的重大变化。这种理念的转变体现了绿色、共享、合作的发展理念,是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理念上的一个跃升。这也是“沙洋模式”产生的一个重要认识和思想基础。

第二,“沙洋模式”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完善。“沙洋模式”在如何处理“分”与“统”的关系上取得新的进展。实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后,始终有一个“分”和“统”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从“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制度演变来看,以往“分”得很彻底,但是“统”上一直解决得不够好,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而“沙洋模式”恰恰在“统”的问题上解决得比较好,比如承包地资源合理交换,促进了承包地连片集中和土地规模流转。因此,无论从经营体制层面,还是从“三权分置”改革层面,“沙洋模式”体现正确处理“分”和“统”关系的实践意义。

第三,“沙洋模式”对农村土地用益物权和财产权有效实现作出了有益探索。通过制度创新,解决分散化、细碎化的小规模耕作难题,促进农地实现规模化经营,为农民承包地用益物权的有效实现提供了经营基础,为农民追求财产收益最大化创造了条件,其潜在的经营效率和效益将逐步地显现和发挥。

“沙洋模式”是农业经营实践的创新。一方面体现了农民的意愿,另一方面有科学的依据和实践基础。每一个农村经营模式的创新,每一种经营理念的提出,都要顺应农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顺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沙洋模式”的产生有着科学依据和实践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依据统筹考虑成本与效益来配比耕地资源的理念和原则;二是依据公平与效率来配置耕地的理念和原则;三是依据农业经营主体的权利与意愿来交换和流转承包地的理念和原则。正因为有以上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沙洋模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沙洋模式”作为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完善,带来了农村土地资源利用的转型升级。这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明显作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破解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制约;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集中、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有利于培育新型的经营主体,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股份合作经济组织等做大做强;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及其成果的运用和转化,为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效果创造条件。

“沙洋模式”有利于发挥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和增强动力。这一模式应结合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广大农业经营主体的意愿和要求,不断进行创新、丰富和完善。

一是建议制定承包权交换和经营权流转的具体政策措施,合理处理承包方、经营方利益关系,稳定承包关系,保护承包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经营模式的稳定。

二是以农村土地确权为抓手,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权分置”。“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重大创新,这为“沙洋模式”的实行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政策保证。把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进一步为承包权交换和经营权流转,促进集中连片耕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产业。当前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急需社会化服务。随着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迫切需要农业社会化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四是积极稳妥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在坚持耕地使用方向不变和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建设。

五是大力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越是发展规模化生产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越需要高效便利的农村金融服务。要着力改善农村金融配给不足问题,把农村金融放贷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相吻合,创新农村金融供给和服务制度,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6年10月13日 03 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