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郑德高:文化与生态引领的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 作者:郑德高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2-21 录入:王惠敏 ]

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笔谈)

编者按:‌‌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模式,‌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强调知识、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因而突破了传统的增长方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动能和新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振兴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成为乡村振兴领域的前沿课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需聚焦城乡发展差距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振兴,以新质生产力来引领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就成为必然要求。为了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本辑邀请六位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全面挖掘新质生产力理论对推进乡村振兴的应用价值,助力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加快推进。

新质生产力要有底色,绿色肯定是底色,文化也是底色。文化和生态引领的乡村振兴是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方面。

文化与生态引领的乡村振兴模式

乡村振兴从国家要求来看,可以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开始讲起。现在聚焦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画卷,而绘就新画卷需要有新的场景。在三中全会里特别强调城乡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形成双向联动,包括文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双向流动,确实要把乡村里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生态资源充分转化出来,如果转化出来了就是新质生产力,没有转化出来就是沉默的资产。

要营造具有“文化+”和“生态+”的新场景,做好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经常讲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为“用绿水金山换金山银山”,相对好像有点对立。第二境界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追求二者要兼顾。第三种境界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其实就是一种新质生产力。生态也是这样,文化也是这样,要从纯粹的保护到“文化+”与“生态+”的新场景营造,这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在营造新场景中可能核心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在传承中创新,保护也不是纯粹保护老的旧的东西,要在保护中创新。第二核心是活化,城乡实现双向流动,城市的人到农村去,农村的东西也能够到城市里面来。所以核心是要在人的体验中谋划,而不是放在展览馆中谋划。现在乡村的文化+做得也非常不错,也需要营造生态+,这是基于生态和文化本底上的新质生产力,新的生活方式,也是要营造的新场景。

这种生态与文化引领的新场景,过去我在全国层面做过一些工作,从国家层面识别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要素和自然要素及其分布图。把这两个要素合起来就是中华民族的颜值表,把生态最好的地方,文化最好的地方,能够把它的颜值给画出来。但是还要继续把颜值转化为价值,不能光好看,要发挥它的价值。能够把这些颜值好的地方转化为价值,就能形成共同富裕的底色,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色。

营造这种大场景一定要有小切口,这个事情才能干得下去,所以在文化+和生态+上营造了很多场景,这些场景就是小切口的模式,包括现在做的很多探索的工作,魅力景观区的构建、小流域的治理、传统村落的保护等等,都是营造大场景、小切口的新模式。

既要有生态价值,又要有文化价值。小流域综合治理,其实它不仅仅是治理水,关键是通过生态流域治理带动乡村的发展。当然还有文化引领,传统村庄的保护与活化越来越多,把这几种新场景塑造出来,这就是文化和生态引领的乡村振兴的重要模式。

二、三种场景营造

这种生态与文化引领的新场景,需要通过‌‌场景营造,创造出具有特定氛围和情感体验的人文环境。

(一)国家魅力景观区构建

这是原来在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草案的时候提出的概念,在我国20个城市群以外,在生态和文化好的地方建设国家魅力景观区。跟都市圈城市群对应,希望在都市圈的人均收入与在国家魅力景观区的人均收入差不多,这样的话就叫城乡等值(城乡平等),那就营造了一种共同富裕,城乡等值的新场景。希望在这些相对落后或者相对消极的空间转向价值空间,可以叫国家魅力景观区。国家美丽景观区的概念可以定义为,自然和文化资源富集,城镇与乡村特别发展,面向休闲消费需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广域地区。这个概念跟国家的城镇密集区对应,规划的时候画一张城镇密集区的图,再画一张文化与生态密集的魅力景观区的图,代表我国更平衡、更均衡的发展模式。

国家魅力景观区没有聚焦在城市群或者是城市群周边地区,而是在更偏远的风景优美的乡村地区,形成一个更加平衡的发展模式。这种平衡的发展模式再往下的工作,结合老区、贫困县、魅力生态、文化旅游所在的地理单元,初步画了30个国家魅力景观区。国家魅力景观区,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谁来推动,什么政策,这可能需要重点去探讨。在规划里面也提了一些发展的策略,包括资金、用地安排、财政安排、整体的保护等等,这个概念大家觉得很好,但实现起来好像没有一个比较能推动重要的途径,到目前为止,也只是从研究的角度先提了一个这样的概念。

(二)生态引领的小流域综合治理

规划描绘的场景太大了不容易实现,那就找一些小切口继续做,我们现在做的一个工作是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国家流域治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是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我们希望通过自然地理单元来弥补在行政单元治理上的不足。行政区域是按行政管辖范围划分的,流域则是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划的,它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单元,因为现在治水是越来越重要的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找一个小切口来推动工作。探索流域综合治理,从省级、市级到最后可以直接操作的项目导向的小流域尺度的治理,通过治理水来治理周边的乡村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治水过程中核心是下面几件事:一是源头减。也就是污染减量,特别是农业发展里面有没有可能减去一些农业面源污染,从源头上降低农业污染。二是过程控。通过生态湿地等等各种方法来净化水,实现自然的治理。三是末端治,前面的两项工程都还没有达标,就要通过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等工作来治。这样从一条河、一张网慢慢地把小流域的生态做好。同时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仅仅是水上的事,还有岸上的事,岸上的核心是宜居与活力的村庄建设。首先是宜居,就是让村庄、房子更美丽与配套完善一点,通过治理水的钱把周边的做环境也提升出来,包括房前屋后的小山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做出来。其次是活力,主要是盘活农村的闲置资源,农村的闲置资源比城市还多,现在村庄开始有点衰落之后有很多的集体资产,把这些资产打造成新的消费场景,带动多元主体在这一块适当投资,可以让农村或者周边地方变得宜居,把资产进行适当的盘活,老百姓宜居,有点产业,这样就能形成活力,这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上做的工作。

(三)文化引领的传统村落保护

传统村落的保护,因为这是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很重要的方式。这块工作住建部联合文化部、国家文物总局和财政部出了很多文件,目前已经定义了8155个传统村落,这是很重要的工作。这个村落挖掘出来以后,核心是保护优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同时强调村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助力,找到这些村落以后既要保护也要发展。过去的村庄改造经常是涂脂抹粉,而对传统村的的空间改造,是要把村落的文化挖掘出来,并把它彰显出来,然后再进行整村的运营,这个工作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除了政府关心以外,一些第三方的公益组织对这一块很关心,也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目前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在吉水县,它一个县里面有29个传统村落,从一张图到一个体系集中彰显和运营,把它的文化功能、休闲功能和农业功能集中做出来,这样保护的价值更高,彰显度也更高,因为这种村落大家爱去,这个工作也是很有价值和意义。

传统村落保护的另外一个工作时建设数字博物馆,实现村落的数字化,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的好处是既可以保护,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做点事,现在这8000多个村落全部在做数字化场景。在福建做了一个数字博物馆,把村落数字化之后放到一个平台,也做成传统村落的租养平台,引进外来的投资者和运营团队。

场景营造中的共同缔造

场景营造的核心工作推动还是需要共同缔造,所谓共同缔造主要是共建、共治和共享。

(一)共建

村落跟城市不太一样,不像城市里面找一个开发商就可以干,要发挥村民,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包括做规划在村庄里面是不可能去赚钱的,重点是陪伴,动态发展,这是在共建过程中很重要的事情。村民做的事情可以算公分的,好像有点像传统计划经济,但是它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发挥了共建的作用,不同的共建有不同的主题,有单个村民自己关心的事情,有若干村民聚合起来关心的,也有全体村民共同关心的事情,大家关心事情还是要大家办,集体参与,这就是共建。

(二)共治

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作用,以前的共治是政府给钱,然后村民就拿这个钱去做。现在更多是强调以奖代补,你做得好我给你钱或者说你有积极性给你钱,不是说给你钱让你做。转变了一种方式,从我们要他干,变成了他要干,他要申请这个工作,做得好给与奖励。转变方式了以后发现效果还不错。

(三)共享

做的过程中大家还有很多意见,但是只要做出来以后,大家觉得成果还是好,美好环境以及产业发展实现共享成果。共享是大家最容易达成共识的,共建和共治都会有一些过程。

文化与生态引领的乡村振兴是促进国家空间格局再平衡、共同富裕、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要营造新的场景,激发新的活力,发挥共同缔造的作用,通过大场景、小切口的方式逐步实现乡村振兴。

作者单位: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治理评论》2024年第2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