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荡在村头巷尾淳朴的吆喝声,带给你几千年如同史诗般的乡村商业文明。”不经意间,想到这句话时,刚好有挑着两箩筐竹编制品的货郎担路过,边走边喊“卖竹篮竹筐勒,纯手工的竹篮竹筐勒。”附近的邻居们见这些久违的竹制品做工精美、物美价廉,纷纷涌了过来,捡着自己喜欢的挑。
看着在这满是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偶尔出现的货郎担,思维深处立即被扯出来一根线,把过往岁月的影子都给牵了出来。那时在故乡,在物资匮乏的深山村落,货郎担是粗茶淡饭日子里的一副佐料,是乡下男女老少们都很亲睐的人。
回望古老的乡土中国,货郎担一度被认为是最早的商业模式。人们管贩卖生活物品、废物兑换、修制器具、杂耍卖艺、江湖铃医等各行各业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游走服务的人叫货郎担。后把他们又细分为:裁缝担、剃头担、木工担、铸瓢担、酱油担、修伞担、磨剪子担、小吃担、制秤担、医卦担等,几乎涉及到了咱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货郎担不顾山高路远挑来的货物,大多是妇女和孩子们用的小杂货,如发卡、纽扣、丝线等,还有木梳、篦子、蜡笔、铅笔、糖豆以及叫吹等玩具,货担虽小但也品种齐全,这些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值一提,但在那时节,可都是故乡父老乡亲们平常过日子离不开、少不了的。
在岁月的年轮中,挑着担子行走十里八乡的货郎担,一般会随身带着一只拨浪鼓,到了一个村落就摇几摇。一听到拨浪鼓的声音,故乡里无论大人小孩,就知道是货郎担来了,需要买东西的姑娘、媳妇就去挑选各自所需的了,有的姑娘会买几绺红绿丝线,准备给定过亲的未婚夫纳几双带花的袜底;有的小媳妇是要给自己的小宝宝做衣服,或做双老虎头花棉靴,要买点扣子、花丝线;而那些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们多选购木梳、篦子、顶针之类。
就这样,刚进村不大一会儿,故乡里的父老乡亲们,就把货郎挑围了个严严实实,那些爱说笑话的年轻货郎,还会和熟悉的老嫂子们开几句玩笑,不时的,互相逗骂几句,说些俏皮话,引得那些大姑娘、小媳妇儿们红着脸、掩面而笑。
那时,游走在故乡村落里的货郎担,丁是丁卯是卯。卖的是老百姓过日子急需的,且是实实在在的真货,不掺假、不欺行霸市,对任何一位父老乡亲都是一样。不管山高路远,扛着一副担子走遍十里八乡,为父老乡亲们排忧解难。大伙儿也都没把这群诚心诚意做买卖的货郎担当外人,沏茶赶上饭点一起吃饭话桑麻,是常有的事。
而如今,那些年那样淳朴的货郎担在乡村已作古了不说,即便偶尔出现一些类似的货郎,也是看着留守乡村的老人孩子信息闭塞、见识少遂起歹心去的,要么卖的是假冒伪劣产品,要么找的是假钱,害惨了不少父老乡亲,让依旧留守故乡的人们对这个原本有着史诗般文明灿烂的行业充满悲情,这是良心的没落,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作者简介:肖正华,80后青年作家、媒体人。曾获湖北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国产业经济新闻奖等。已公开出版有长篇小说《沉潜》、《公章》、《官方新闻》及散文集《十年》。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肖正华作品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