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宗祠文化源远流长,近代以来的震荡、波折,藴含着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丰富信息。透过后续的调查走访,对其中的走势和演化,再作一番探析。
红火起来的宗祠
湖南是红色资源大省。在革命战争年代,宗祠作为乡村社会的公共建筑,不少用于驻兵和做红色政权的办公场地。湖南近代名人辈出,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祖祠,成为教育党员和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场所。政府近年陆续将这批宗祠列入国家、省级、市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拨款进行维修,挂牌为革命传统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和建党100周年活动之势,来这批宗祠参观学习的人员逐渐增多。革命英烈与先贤,在宗祠受到供奉、尊崇与缅怀,来访者可从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开展精准扶贫,发展乡村旅游,也是宗祠文化重放异彩的推手。利用宗祠、会馆、风雨楼、保寨楼、鼓楼等公共建筑和民居老宅资源,策划乡村旅游,成为这些年民俗文化体验游的一个热点。品相好的宗祠,与传统村落一道,被旅游文化公司包装推销,揽客来势方兴未艾。
驻村工作队和文化人下乡,发掘了宗祠文化在构建乡村文明、保持乡村传统文化风貌、延续乡村田园生活方式方面的独特价值。这里面确有懂行的人,他们对城市建设高楼大厦、水泥丛林的弊端,对跟风新造古董的审美厌倦,已有切身体会。推动宗祠遗产保护利用,很大程度上来自他们的商业敏锐和文化自觉。保护、宣传、推介宗祠文化遗产,帮助基层开辟旅游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吸引人脉、人气,带火了一批宗祠文化旅游。
诚心守护宗祠的,多为心存敬畏的中老年人士
用丰子恺先生的理念观察,宗祠守护现状可分为物质守护、精神守护、灵魂守护三个层次。守护宗祠建筑遗产,使之免受毁损,这是物质守护;利用宗祠遗产开展教化,凝聚人心,匡正风俗,发挥其辅助基层治理的正能量,属精神守护;而醉心族务公益,身体力行地行善积德,践行祠训、祖训,则归于灵魂守护范畴,这需要守护者的诚心与坚韧。
在走访中,发现进入宗祠管委会、理事会的,多为饱经世事风霜的中老年人士。他们主动担负宗祠维护管理、组织活动的责任,乐此不疲地为宗祠、为族人打义工。一是带头捐款。会长、副会长多的给宗祠捐款40~50万元,少的有几万元。家里经济条件欠缺、捐款少的,争取为宗祠多做事。二是利用人脉资源,多方筹资,主持宗祠修复、维护,落实消防责任,确保消防安全。三是牵头组织祭祖、修谱、济困、助学等宗祠活动。询问他们守护宗祠的初衷,多数人回答,为先祖守灵、为族人服务,我们心甘情愿。
这些七老八十的宗祠守护者,往往心存敬畏,痴迷先祖留下的物质、精神财富,将此视为家族传世珍宝。我采访过洞口县洞口镇伏龙洲萧氏宗祠管委会会长萧水林,他年已76岁,做过县化工厂厂长、木器厂厂长。从2002年起,他与另外两位宗祠管委会成员,发动族人筹资260多万元,他自己带头出资20多万元,启动萧氏宗祠修复工程。之后5年时间,他一直在工地监工至修复完工。他说:“我为宗祠做义工20年,我这一生值得。”
弘扬忠孝文化的价值何在
宗祠文化的核心是忠孝文化。对它的价值判断,很久以来都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议。忠孝文化能在当下社会有用吗?它能与主流文化价值观契合吗?它的消极影响如何克服,积极因素又如何发挥?如此等等,需要时人作出恰当回应。
忠孝文化无疑是封建文化的一个遗存。它的本意为宣传忠君、爱国、孝悌、睦族等儒家思想,倡导做忠臣孝子,精忠报国,其宗旨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打破了忠孝文化,翻转了社会底层,开启了人民主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纪元。五四运动以来对忠孝文化不作这样的批判和否定,就很难冲破旧思想、旧文化的束缚,建立起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反思“文革”和改革开放洗礼,党中央提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重新认识、估价忠孝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在新时代继承、吸收、运用忠孝文化有益价值指明了方向。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审视,传统的忠孝文化,其主导价值与当下倡导的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孝敬父母、敬业诚信,有相近、契合的一面。利用其积极因素教育子孙后代,影响社会风俗,辅佐基层治理,维护社区秩序,无疑是有益的。大的方面,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乃至对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忠孝文化的核心价值,一是它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它本质上是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二是在一个族群内,它倡导尊老爱幼、扶贫济困、节俭廉洁、遵守法度、诚实守信,这些理念不仅维护了家族、村社的伦理秩序,而且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中华文明的连绵不绝。三是它主张族人通过苦读成才,实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这里面有鼓励上进、为国育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一面。而忠孝文化中“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男尊女卑”“三纲五常”等阻碍社会进步的陈腐观念,应当摒弃。传承宗祠文化,也宜取其精华,趋利避害。
宗祠文化传承究竟能走多远
调查走访宗祠文化,能接触了解许多社情民意。个中有我的思考,也遇到一些来自基层的发问。一是部分宗祠长老反映,当年发动族人捐资修缮宗祠时,有基层干部认为这是搞封建迷信。二是也有基层同志担心,宗祠活动开展会不会坐大宗族势力,削弱或挑战基层党政组织的治理权威。三是宗祠文化毕竟是旧思想、旧制度的产物,能否批判继承为新时代所用,社会精英层的认识不尽相同,往后走会不会出现反复和折腾。这些认识和疑虑,涉及到宗祠文化传承下一步是否会自生自灭或再度沉寂,它究竟能走多远。
如今,宗祠文化依托的社会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传承宗祠文化应该与时俱进,不宜停留在改变“人心不古”的粗浅见识上,一些新的情况新的苗头值得主动跟进。一是不少宗祠传统活动已经停歇或基本熄火,而宗祠的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功能逐步显现。这是市场经济选择与乡村旅游兴起共同作用的结果,能为产权经营者、族人、村民增加现实的经济收益和活动空间。纳入公产管理和平台公司经营的城乡宗祠这方面更甚。二是祭祖、续谱、和族等传统礼仪、教化活动,在管理团队筹资能力比较强,会长、理事长热心担当的宗祠活动开展地频繁一些。由此看来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向往精神文化,热衷公益事业,倾心打理族务,追求光耀门楣,意在奉献桑梓的乡贤多了起来。三是宗祠文物保护等级比较高,产权明晰归属族人所有的,管护、修缮的责任比较落实,族人参与宗祠维护、礼仪、教化活动比较自觉,管护人员以守护先祖留下的族产为荣。这些新的走势和气象,应引起研究者关注。
湖湘大地遗存下来的宗祠,多数是集一代建筑、雕刻、书法、绘画等技艺之大成的瑰宝。它是一座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欣赏价值。这些散落在城乡的文化遗产,越往后越是稀缺。后人的复制、仿造,很难达到明、清、民国时代的手工技艺水平。宗祠建筑中的精品,已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体系,走上依法保护的轨道。用心保护好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人和今后若干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务必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子孙后代能看到先祖在建造礼制建筑方面的智慧和用心,能从中领悟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宗祠文化的规劝、浸润和熏陶,是比较管用的,它在民间往往具有春风化雨的力量。我问过从外地返乡参加宗祠祭祖、助学、表彰活动的年轻人,他们告诉我,回村祭祖是自愿的。他们说,像赚钱、发财、升迁要走正道,做人要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糟蹋粮食、做坏事会遭天打雷劈,立身要讲诚信、不能辱没祖宗,要对得住天地良心等等,这些祖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族训、家训,深刻在人们心中。它教给子孙的是浅显的做人道理,做人底线,它对人的一生都起潜移默化作用。一般的时事学习和教育灌输,还达不到这个收效。而发挥乡村“五老”立德树人作用,以祖辈口传心授、谆谆善诱、以身作则,带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入脑入心,也需要从宗祠文化中汲取滋养。
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解构了一些正常的民间伦理秩序,而新秩序的建立、完善,有一个探索和逐步规范的过程。上个世纪90年代,歌手孙悦在《祝你平安》中吟唱“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其中的劝慰“请你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至今歌犹在耳。后来患病早逝的女博士于娟,写作《此生未完成》时感叹:“在这个世界上,名利权位,没有一样是不辛苦的。”她们的劝慰和醒悟,折射了当下民众在社会转型、职场打拼遇到的愁苦、无奈与挣扎,这恐怕需要从源头上解开人们的心结。现在国家发展了,老百姓生活好了,虽身处盛世,仍然少不了矛盾、问题和烦恼。“人生不满意者十之八九”,人们对美好愿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正如社会道德诚信缺失,教育医疗改革完善,发展症结的破解等等,解决累积的矛盾不仅尚需时日,而且新的问题和风险还会不断冒出来。古人说:“礼失求诸野。”历经世事变迁留存的宗祠文化,恰好具有人生解难释疑的疏导功能。顺势引导的好,它可以帮助缓释因心理不平衡触发的痛楚,可化解市场经济急功近利带来的某些弊端,给城乡人口流动和职场竞争加剧的社会一个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它或许能够为世人悟透利义,学会看开放下,追求向善上进,为读书人坚定理想信念,克服言行不一,树牢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一个与主流文化价值相互补充的人生指向。
建设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致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变革,最终都会朝着遵循客观规律,回归科学理性的方向走。我们党正在推进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开拓了康庄大道。弥补制度、机制的缺失,主导力量要依靠党政组织不断改进治理。发挥宗祠文化的辅助治理功能,应该在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有序进行。宗祠管委会和理事会的成员,要主动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围绕党政所急、族人所需,宗祠所能,多做一些有利凝聚人心、有利乡风文明、有利乡村发展的善事。传承宗祠文化,应积极跟进党和国家的治理方略,寻求融入国家治理体系,在形成合力、推动善治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总之,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已经作出的基层治理选择,我们应该维护和珍惜。只有这样,国家、民族才能减少折腾,不断兴利除弊,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1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