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小农调查选村启示之六
金秋十月,背着行囊来到河北保定进行村庄调研。至于为什么选择保定做调研,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本科大学与保定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想着调研完之后去保定的华电去转转;第二,河北保定市之前比较熟悉,而且本人还有一些档案资料,到时调研时可以利用上。本人从10月10日从河北保定唐县下村试调查,至今已经差不多1个星期,通过各级民政局领导的顺利接洽和村干部的配合,一个星期之内走访了拔茄、西安乐、王京等村庄,通过试调查,基本确定了唐县王京镇拔茄村作为学生的驻村点。
一、选点过程
由于有了一次长江小农村调的经验,因此在下村选点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经验,加上各级民政局领导的顺利接洽和村干部的配合,总体而言,选点相对比较轻松。在10月10日这一天,基本上是以“火箭”般速度下村,期间唐县民政局张主任还带我拜访了县民政局、县人民政府、王京镇民政所,另外还联系好了唐县档案局,到时方便去档案局查询资料,就这样相对顺利地下达到村里。
本次试调查选择的是唐县王京镇拔茄村,该村号称是“唐县”第一大村,人口近7000人。当时想着村庄这么大,村中老年人也肯定很多,但是在试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老人记忆力不行,现在村内找到了五位83岁以上的明白人,另外还有一位80岁左右的老人也对村庄的情况较为清楚,还有一位72岁的老人是老教师,也了解一些情况,并且愿意做我的翻译。另外在王京村有一位91岁的老爷子,对解放前的历史相当清楚,用书记的话说叫“活历史”,可惜王京村能聊的就他一个人。综合各方面,我决定就在试调研的拔茄村进行驻村调查。
由于村里人对陌生人比较警惕,加上我是南方人,在饮食上怕我不能习惯,所以一开始就拒绝我在村里农户家居住,因此村主任就帮我安排在村委会的一间办公室,里面有床铺,加上之前唐县民政局张主任给我提供的生活用品,因此简单收拾之后也就在这里落脚了。
二、村庄概况
地理位置:拔茄村,位于唐县县城东南9公里处,东面与马家寨接壤,西与东冯村相邻,南与新安乐村相连,北面毗邻留九庄。村庄分为四个片区,以村委会为中心,两条街道将拔茄村分为东街、西街、南街和北街四个片区。村民叫拔茄村的四个方位分别为村东头、村西头、村南头和村北头。解放前村庄面积为50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500余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2亩。现村庄面积为7000多亩。其中耕地面积为4200亩左右,人均耕地面积为0.7亩。
村庄名称考证:关于村名来源,据老人们回忆,也经《唐县志》考证如下:“此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燕、赵边境,当时战乱不断,百姓归属不定,国界不时移动,故有‘拔界’之称,秦统一中国后,以近音演变为拔茄,就演变为今天的拔茄。”
姓氏及人口:村庄现有1700余户,人口近7000人,在整个唐县属第一大村(解放前的人口数字待档案馆查询)。村庄属于杂姓自然村,总计有15个姓氏,其中耿、马、陈姓为三个大姓,此外还有尹、杨、许、张、王、刘、韩、安、黄、崔、赵、常等小姓氏。关于村庄的姓氏来源,据老人讲,自古以前,由于拔茄村属于边界战乱之地,人口本来就稀少,到明朝初期,拔茄村始有一定的人口居住,但在明成化年间,唐县大旱,颗粒无收,拔茄村的土著村民几乎全部饿死或者逃荒,村庄内没有人烟,而后拔茄村的耿氏始祖耿自贵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此。另外马家的祖先亦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出,迁出之时为一家三兄弟,后三兄弟散落于三处定居,一处为定县(今定州),一处为唐县大马庄,一处为唐县拔茄村。而后其他姓氏祖先也纷纷从各处迁居于此。
农作物种植情况:解放前以种植山药(红薯)、谷子以及高粱为主,种植少量玉米和小麦。问及玉米和小麦种植少的原因,一是产量低,二是砖井打水不方便,灌溉困难。
村庄布局:拔茄村自古屡受匪患袭扰,为求安居,村民自发建起很高的寨墙,以防土匪袭扰。据老人回忆,拔茄村在清末有九门,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南门、西南门、西北门、东北门以及中门,到事变前仅存中门,后中门也被拆除。各个寨门由村庄内的青壮年轮流值班,九门各自设有2-3名看门员。值班之时兼任打更人一职,另外财主家另雇打更人来看家护院和报时。
集市闻名全国:拔茄村建国前有一个非常出名的集市,因本村养的猪肥壮而闻名全国,北京、天津、上海的一些商人慕名来该集市买猪。集市每逢一、六开市,一直延续至今,“五天赶二集”。开市时,九门大开,赶集人从九门纷纷涌入,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买豆腐敲鼓、卖油敲梆子、刨笤帚敲千叶、卖麻糖敲铛铛一直沿袭至今。附近村庄的百姓都可以在村里摆摊和买东西,“村里不吃生,允许外面的人来,当靠本村人没有办法消化那么多东西。”集市由专门的人负责收税(由村长任命,事变后由保长任命),摆摊每次只收1-2个铜子(铜钱),税收上来后,不需上交,税用于村庄的公共开支。东西南北都有固定的牛市、猪市、羊市、骡市。买卖双方不直接交易,而是通过经纪来沟通,经纪与买卖双方用手捂在袄子里,通过摸手指的形式达成交易。交易后买卖双方各付一定的酬劳给经纪。
职业结构:村庄内职业比较丰富,有1名木匠(张洛贤,山东人);2名烘炉(“铁匠”,一名为本村人,叫马金海;另一个枣强县人,叫大魏);1个做水车的(尹小栓,本村人);一个剃头师傅(姓名不详);2名杂货铺伙计(姓名不详);1名风水先生(陈凤山,本村人);2个屠夫(姓名不详);若干名看青人(本村青壮年);若干名榨油伙计(例如陈洛厚);若干名茶馆[1]伙计(姓名不详);若干名染坊伙计(姓名不详);3个乞丐等。
村庄建筑物:解放前经历抗战及内战的摧残,残留的建筑物已经不多,据老人回忆及老辈人讲述,村庄有奶奶庙、马王庙、关公庙、三官庙、老母庙、五道庙、菩萨庙,解放后几乎无存,现在拔茄村西头有重修的关公庙。另外据拔茄村8里处有一处寺庙,名曰“永兴寺”,解放前香火旺盛,解放后被拆。
村庄社会组织:看青会、新民会、三青团、自卫团,社会组织相对较少。
公共活动:看青、庙会、求雨等。
阶级成分:十余家财主(据老人可以回忆的有:耿洛察、耿兆栋、耿荣财、马洛守、马明三、杨洛修、杨洛维、杨洛笑)、十余家富农,中农以及贫农较多,雇农十余家。
基础设施:解放前基本为砖井,且当时水位浅,容易打出水来,每家每户几乎都有水井,没有水井的人家可以去有水井的人家挑水吃。打井当时比较便宜,打一口井一般为3块现洋。村庄内有若干处碾子,村庄集体出资置的,村民每个人都可以使用。每家每户几乎都有晒场,场子也可以给别人用,但要事先打好招呼。
人才辈出:拔茄村抗日战争时期处于共产党与日军势力相互交错的游击区,村内的保甲长白天为伪军和日军办理催交粮食、摊派民夫、上交税收等事情,晚上会为游击队运送药品、输送情报、提供住宿等。8年抗战,拔茄村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以及先进模范,村庄内仍存有一处烈士墓。另外还存有聂荣臻指挥清风店战役(国共三年内战时期,1947年)的指挥所旧址(待考证)。
[1] 当时的茶馆与饭馆是一起的,既可以进去喝茶,也可以进去吃饭。
三、调研发现
(一)边界
村与村之间的边界以桑木和灰橛为界限。桑木为明显标志物,灰橛以石灰和木炭混合,埋入地下,若干年以后仍然存在,此属于隐性标志物。麦田的边界也是以桑木和灰橛为界限。房子与房子的边界以灰橛为标志物。
重新划定边界时,要把地界和房界的四邻(即地邻和房邻)请过来,重新看过地界,无误后请地邻和房邻喝边界酒。
(二)住宅
解放前拔茄村居民建房很讲究“风水”,会请“风水先生”定吉星、勘地形,之后选日择时,拉鞭放炮,还要“敬太公”、“画八卦”。上梁和迁居之时都要请“家里缘的”(意思是家族内的至亲)来吃饭。房屋北房为正房(也叫上房),解放前一般是长辈居住,东西配房由晚辈居住。居室一般都是一明两暗,中为灶台,两边是房间。
厕所一般是连茅圈,即将猪圈和厕所建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猪食人便,人食猪肉”的习惯。
(三)风俗习惯
1、婚嫁
(1)明媒正娶的婚姻形式
解放前的婚嫁,很讲究“门当户对”,“命不相克”。男女的婚姻都是父母包办。主要过程如下:
提亲:由男方的长辈看准哪家女子后,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
过帖:女方同意后,将女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当地叫“八字帖”)交与媒人送至男方家中。男方接帖后,放于灶王前供奉三天,如果没有发生不吉利的事情,就将男女的“八字帖”拿给算命先生“推断”(也叫“拆八字”)。
订婚:经“推断”后,认为“八字”相合,可以婚配,媒人将男方的“八字帖”送至女方家中,女方认为合适,互不相克,正式交换“八字帖”(也叫“换帖”)。换帖时,男方送女方首饰做聘礼。
请期:男女长辈双方同意后,男方将定好的娶亲吉日,交给媒人通知女方,女方如果不同意,可以再择吉日。经过媒人协商后,最后确定娶亲吉日。
催妆:在男方迎娶女方前一天,男方将首饰、衣服、大馍馍和肉准备好,在媒人陪同下送至女方家称催妆。女方也可以将嫁妆抬到男方家中称送嫁妆,男方要付喜钱。如果女方家置备不起嫁妆,女方长辈也可以将一块地给女儿作嫁妆,叫做“嫁妆地”。
娶亲:娶亲当天新郎亲自乘轿子前往女方家迎亲,女傧相(也叫娶客,即今天说的伴娘)乘轿子陪新娘彩轿随往。在吹鼓手的带领下到女方家中,女方设宴招待。新娘一般穿大红衣,蒙红绸巾盖头。待新娘向轿行礼后上轿。到男方家后,新郎要踢轿门,新娘下轿,脚不能沾地,要登盖,过马鞍,跨火盆、踏石板,然后入新房。临近中午,就要在正房行一跪三叩首大礼,称为“拜天地”,之后新郎送新娘入洞房。然后由有儿有女的中年妇女给新娘开脸、更衣,然后领出室门见公婆,他是向亲朋长辈行跪拜礼,授礼长辈都要给拜钱,称为“上拜”。晚上,平辈年龄小的小伙子和小姑娘均可进洞房与新娘嬉笑打闹,叫“闹洞房”。洞房中上摆放核桃、红枣、花生、栗子等吉祥物,有“白头偕老、早生贵子”之意。
回门:婚后三天,新婚夫妇带礼品到女方家拜见父母及长辈,称“回门”。去时新娘先到,新郎后到,回来时新郎先走,新娘后走,太阳落山前必须赶回婆家。婚后一个月,娘家接闺女住对月。女方为婆家人做对月鞋,称“娘接爹送”。出嫁的姑娘不准在娘家过年、生孩子,怕将娘家吃穷、不吉利。
(2)其他婚姻形式
再婚:解放前,男亡妻再娶称“续弦”,为天经地义的行为,若有妾者,可以将妾扶正,叫“填房”或者“继室”。女亡夫再婚叫“嫁人”,为悖逆之举,提倡“守寡”,讲究“从一而终”。
倒扎门:解放前,有女无儿的家庭为传宗接代,实行倒扎门(也叫女娶男嫁),男方要签改名的契约协议,所生子女随女方姓。
私奔:也叫“跑过去的”。女方喜欢男方,但女方长辈强行干预,因此女方“私自”跑到男方家成婚,或者远走他乡一段时间,再托人说合回家,这种婚姻一般没有陪嫁,没有请客,也不举办婚礼,认为这是一种不体面的事情。
童养媳:民国之前,贫苦的家庭,其中男方家境贫寒难娶,女方父母无力抚养,或为抵债等原因,将亲生女儿给人做童养媳,由男方抚养,到成年再行婚礼称“圆房”。
纳妾:解放前,村里有钱的财主家,除娶正房之妻外,有再娶一房二房甚至多房者,叫娶“老小儿”。
串亲、换亲:解放前,若有结婚困难者,身边有兄弟姐妹的,可以通过介绍人说合,两家结婚为换亲,三家以上为串亲,或者叫转亲。
买婚:解放前,如果女方家家庭生活困难,将女儿卖给男方的,称买卖婚姻,即买婚。
冥婚:也就是娶“鬼妻”,未婚男女死后,不准入祖坟,在地头设厝,等遇未婚异性亡故者,托“介绍人”说合,将女尸运至男尸方一并入坟埋葬,一切开支由男方承担。
2、丧葬
(1)丧葬仪式
解放前拔茄村乃至整个唐县,丧葬形式比较复杂,富裕人家讲排场,厚葬之风盛行,而贫苦人家仪式就比较简单。主要过程如下:
叫魂:死者弥留之际,儿女烧断头纸,断气后上房“嚎丧”,以示儿女悲伤和通禀四邻,而后将死者枕头烧于门外,穿好寿衣,停于外屋或者灵棚。灵前点长明灯,插打狗棒、摆供。请风水先生剪做千挂于门外。当天晚上孝子要去本村的五道庙烧香祷告,意思指本家有老人过世,特此向阎王爷通报一声,望在阴间阎王爷可以早日让他投胎转世。
报丧:由本家族近亲“窜忙”(意思就是指帮忙),分别去死者娘家(女方家)、岳丈家(男方家)、女儿及其他亲戚家送信报丧,得信亲属当日来吊丧。
破孝:由本族长者按“家里缘的”的亲属程度和死者家里的经济情况,决定破孝范围和规格,再由人将孝服、孝帽和孝鞋送往戴孝人家中,儿女都要披麻戴孝,近族要穿孝衣、孝裤,较远者幔孝鞋,戴孝帽。
入殓、守灵:先由风水先生写出“殃榜”,叫“开书”,写出“四忌”和“四邻镇物”。准备好寿具,有钱人家可以置备上等的棺木,叫“棺材”(意为有官又有财);没有钱的人家就准备一副薄棺木,叫“白材”(意思是很普通的棺材)。将棺木抬于院内在阳光下晒,避免有水气。入殓时用伞遮阳,将死者仰放棺内,用籽棉稳身,娘家人满意后方可盖棺钉盖,儿女扶棺大哭。将灵柩停于灵棚,开始吊唁(也叫吊纸)。儿女跪于灵柩两旁叫守灵卧草。一般停灵在三天左右,在此期间,乡友、亲朋吊孝,儿女以跪礼答谢。这期间还要举行念经超度、唱戏说书、照清过桥、放烟口、招魂、家祭点主等仪式。
送葬:解放前也叫送殡。按风水先生所择吉日,中午宴请亲友,午后由“提斗”人为先导,放“二踢响”(指办丧事时燃放的一种鞭炮),吹鼓手随后,长子拿引魂幡,众孝子穿孝服执丧棒,男孝子步行灵前,女眷乘车随后,女儿、媳妇扒灵,女婿送至村外辞灵,到达坟地后当天将死者下葬。当天晚上为死者烧车马和金银等纸扎。
圆三烧七:葬后三天,儿女及孝子到坟地为死者“圆坟”,以后每七天上坟一次叫“烧七”,从一七烧至十七为满七。
(2)丧葬禁忌(还在整理中)
第一,丧葬期间,不能喝酒,不能理发。
第二,孕妇怀孕不准出殡,即使是父母亡故,也不能扒灵送葬,怕冲掉胎儿。
第三,人死在外面,尸体不准进家,要直接送坟下葬,说是死在外为“野鬼”,进家对家人不利。
3、生育
孕妇产后一个月不准出门叫坐月子。门窗插一标记,不准和外人说话,怕“坐嘴头儿”。头胎婴儿落地由其父带到姥姥家报喜,生男孩带一小袋麦子,进门放三声炮,将卖放下。生女儿带一袋米,插一朵花,将米放下换回一袋麦,以盼再生男孩。三天姥姥给外孙(女)送一套衣裤被褥,家族亲友给产妇送鸡蛋、挂面、红糖等营养物,产妇以芝麻盐回赠,叫“吃缘分”。产后九天婴儿的姥姥、姑姑、小姨和妗子(舅母)等带食品等礼物庆贺叫做九日,赠衣服讲究“姑儿的鞋、姨的袜、姥姥的两棵杈(裤)、妗子的二大褂”。二九时姥姥再探望一次,满月后接回娘家,带小米一把,叫“带嘴头儿”(意思是不丢掉婴儿奶水),百日内不准产妇干活,也不许看红白喜事。
(四)分家
当地叫“搞自”(即各自的意思)。分家的原因主要有:家长认为家大事繁,无暇顾及而分家;因家庭不合,兄弟之间经常“不对付”(关系不好)而分家。分家前请本族长辈和娘舅作证人,家长备酒席,席前讨论分家的事情,只有男人才可以参加,不准女人出面。由家长亮明家产,先由长辈“把下”养老财产,按儿子数量搭配股份,然后让儿子抓阄决定,抓好阄之后,按照各自分到的家产,写好分单,按好手印。分清之后再吃一顿“散伙饭”,然后各起炉灶,也就算分完家了。分家之后,若父母生活不能自理,则儿女轮流照顾。若有不孝子女虐待父母者,家族长辈和娘舅都会出面责罚,以示警戒。
(五)社会关系
(1)家族
按姓氏,户以三代之内为家里,五代之内为当家子,六代以外为远当家子。五服之内为本族,五服之外为同族。
(2)亲戚
姥姥家、岳父家为至亲,姑家、姨家为表亲。长辈之人以上三代为老亲。儿女认之义父母为干亲。
(3)邻里
居住邻近的为近邻,是一个村人称老乡,出乡是一乡、出县是一县者也叫老乡。
(4)交际关系
亲戚间有婚丧嫁娶等事,都备礼品,抬食箩前去参加,叫“走亲戚”。回来主家给“压篮”的叫“回礼”,乡亲之间送贺礼叫“送份子”,被主家招待称“乡客”。
(六)土地类型
拔茄村解放前村庄的土地分为民田、旗租地、庙田和学田。
(1)民田
民田分为四等,上等地、中等地、下等地和沙地。四等地均通过折兑成民田,其中上等地1亩折合成1亩民田,中等地1.5亩折合成1亩民田,下等地2亩折合成1亩民田,沙地2.5亩折合成1亩民田。在清末和民国初,均交银钱为赋税,一般是在春天由本村庄的村长(后为保甲长)负责交齐。事变之后,改春交为秋交,村民既可以交钱,也可以交粮食。建国之后,经过查田定产,实行“标准亩”制,每个标准亩上交21斤小米的公粮。
(2)旗租地
清朝利用“跑马占圈”的方式,圈占大量良田归清廷谆王府所有。谆王府以高租佃给农民耕种,如果每年都能够交够租粮,一般是永久的租期,也叫“永佃制”。村庄内的旗租地较少,大概有50余亩。在民国15年,唐县公署以每亩旗租地6毛的成本让农民买下旗租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这在当时叫“留粮升科”。
(3)庙田
也叫“香火地”,据老人回忆,村庄内庙比较多,庙田也比较多,具体数字已经无法考证。庙内的道士将庙田出租给本村农民耕种,一亩地收50斤山药或者30斤棒子或者20斤小麦的粮租,以粮租来维持庙宇的修缮和个人的生活。到事变前,庙田基本转变为学田,因而庙宇逐渐破败而无人修理,终至坍塌。
(4)学田
村庄内有近百亩学田,在清末民国时期由村庄内的耿家、杨家和陈家从外村购得置为学田,以部分学田的粮租收入来资助本村内上拔茄初级小学的学生,若村内有人考取县内的高小或者保定军校者,将40亩学田赠与该家耕种,勉励村庄内的学子认真上学。为此,民国时期的拔茄村出了一大批的人才。
(5)族田(拔茄村没有,到时去补充调查)
据老人家讲,拔茄村没有族田,在邻村(西安乐村)有张家族田。该村的族田与本村的学田功能类似,用以资助学子,但不同是是,本村的学田是资助整个村庄内的学子,而西安乐村是只资助张家的学子。
(七)教育情况
1、私塾
清末民国时期村庄内有两处私塾,一处为杨家私塾,一家为陈家私塾,均为本族人才能进入私塾读书,此类私塾称为“族馆”。私塾先生主要靠学生的束脩(咸猪肉)作为酬金勉强维持生活,有“穷教书先生”的说法。
2、社学(拔茄村没有社学)
在拔茄村邻村——安乐村,在民国时期还有社学(也叫义学)。据老人回忆,考入社学之后,家里免除劳役,而且也不用交纳学费,社学下各置学田,以学田租息作办学经费,后改为初小学堂。
3、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
1905年唐县桓基杨集资在村庄内办了拔茄初等小学堂,堂设堂主,老师称教习,堂内有十多个教师(学生数量老人回忆不起来,无法考证)。民国时期,拔茄村成立拔茄高等小学,附近村庄内的小孩均可在此上学。高小由堂主改称为校长,教习改称为老师。事变后,学校教师多为日本人屠戮,后为日本人招募一些老师在小学内教学。
民国时期初小教习每个月的工资是10银元左右,高小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为20银元左右。抗战时期老师每个月的工资为2斗小米。解放战争时期老师每个月的工作为6元边区币。
(八)土地改革
唐县于1946年11月下旬派遣工作队驻村进行土地改革,拔茄村也于当天开始进行土地平分。土改工作队召开穷人翻身大会,开展“诉苦”运动。在村成立了贫农团,组织群众斗争村内的地主,和地主“算剥削账”,当时由于土改过于激进,对村庄内的地主进行了暴力打骂,让地主脱光衣服,跪在地上头上举着一盆冷水,还有将地主关于屋外,不给饭吃,有一个地主被活活饿死。
贫农团将地主“扫地出门”,将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给了穷人。当时村民平均每个人分到了2亩多地,无不欢欣鼓舞。
村内土改进行了差不多4个月,于第二年(1947年)春季结束。1947年夏季开展了土改复查运动,晋冀区政府要求“重新发动群众,复查漏网地主、富农”,并且针对土改过程中村干部自肥腰包的情况,也让村干部“擦黑洗脸”,村干部主动承认错误,将自肥的土地和财产退回给了贫农和雇农。但当时土改复查运动势头比较猛烈,拔茄村也出现了乱斗、乱打、乱封门的现象,有些开明地主和富农也被“扫地出门”。
1947年秋冬季,唐县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拔茄村在工作队的协助下进行了“三查一比”运动,自报成分,追查上三代。在村庄内推广“搬石头”、“踢三脚”、“贫农团当家”的做法,重新选出新的贫农团主席,再次划分阶级成分,确定村庄内的斗争对象,查封了地主、富农的大门。1948年春按照唐县县委制定的“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严禁侵犯中农利益”的原则和“抽肥补瘦、抽多补少、抽近补远、先抽后补”的调剂方针,重新丈量土地,给农民分到了土地。1949年3月,拔茄村得到了唐县人民政府颁发的土地证,至此拔茄村土改顺利完成。
四、调研感受与不足之处
(一)调研感受
1、语言沟通难于上青天,当地向导很重要
上了80岁的老年人说话方言比较浓,没有人做翻译,基本上很难听得懂,另外老年人也听不懂我们外地人讲的普通话,因此形成了“他说的听不懂,我说的他听不懂”的尴尬局面,因而找一个当地的向导很重要。
2、灵活运用文献材料,访谈之前做好功课
由于文献资料上面直接用当地的话语把事件介绍清楚,因此在访谈之前可以看看相关的内容,尽量用当地的话语来转化提纲中的专有名词或者学术用语。比如老人家可能听“熟人”这个词听的比较少,如果直接和他说“熟人”,他可能不明白你表达什么,但你如果一说“家里缘的”,他就一下子明白了。因此访谈之前做好功课还是很有必要的。到目前为止,本人已经有了《唐县志》、《唐县地名资料汇编》、《唐县土地志》、《唐县民间文学故事集成》等资料,到时再去档案局查询一下相关的档案材料。
3、和村主任打好关系,和村里的“好人”拉近距离
在北方农村,村民习惯性的叫村主任为村长,不仅仅村长的权威比较大,主要是他经常给村民办事,无形中也给他加了不少“感情分”。我通过让村主任在村委会的大喇叭里一喊,表明了我的调研身份之后,现在在村里也没有人觉得我是骗子或者坏人,平时买东西的时候,他们就会问“你是上面派到我们村调研的大学生吧?”“小伙子你是哪的人呀?”等等,这样也就消除了与他们的警惕心。此外,由于我住在村委会,村委会附近的大叔和老爷子们经常会来村委会“串门”,我在和他们聊天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不少的信息。比如村东头的马玉名大叔帮我找一本84年出版的《唐县志》(因为他说他看过,知道我要写拔茄村村历史后,很愿意支持),还有村委会旁边开诊所的马文宾大叔,因为他儿子现在在新疆石河子大学读大三,俩人就有了聊天的契合点。之后他给我介绍了几个村庄明白人,还骑车带我到马永水家(那位72岁的爷爷),让他做我的向导和翻译。总之和他们打开话匣后,他们也就慢慢地接受我,也给了我不少的帮助。
(二)调研不足之处
1、村庄内的历史遗迹基本上没有。
2、拔茄村解放前的社会组织相对较少。
3、现有的五位明白人成分比较单一,基本上是贫农和中农,保甲长、地主和富农没有,需要后期跨村寻找。
五、试调查的四位老爷爷照片(略)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