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涞源县扶贫开发局原局长因虚报套取国家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被撤职,广东省紫金县扶贫办挪用扶贫工作经费,给干部职工发放手机补助和用于公务接待被严肃处理……(4月6日新华社)
“扶贫腐败”不容小觑。当前正值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必须确保各项扶贫政策精准落实、扶贫项目精准安排、扶贫举措精准到位、扶贫识别精准无误、扶贫退出精准有序、扶贫资金精准使用,才能实现精准扶贫、扶贫精准。然而,实现中,一些“苍蝇”把贪腐黑手直接伸向扶贫资金,或编造虚假贷款资料等方式,套取财政奖励资金和财政贴息资金;或违规获取扶贫工程项目,偷工减料,骗取扶贫资金。不难发现,扶贫领域的腐败的普遍特点,虚报冒领、截留私分、吃拿卡要、层层克扣、挥霍浪费、“雁过拔毛”,甚至连困难群众的“保命钱”也不放过,贪婪手段之极致、心态的扭曲,实令人匪夷所思。一些“扶贫腐败”涉及干部职务虽低、金额虽小,但伤害的是群众的根本利益,寒的是民心,污损的是党在群众心中的光辉形象,性质恶劣,影响极坏,不可不予以从严整治。
“扶贫腐败”缘于权力“脱缰”。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力度越来越大,让曾经财力匮乏的贫困县突然间拥有了支配巨额扶贫资金的权力,一方面让贫困地区有了脱贫的底气,但另一方面也给“苍蝇”提供了可以“饱餐”的机会。如果在扶贫过程中,不能织密监督网,从严监督执纪,不能及时的对扶贫干部进行廉政警示教育,增强其自律、自戒意识,不能科学设计扶贫项目、资金审批流程并实行全流程的审计和财务公开,势必让贪腐者有机可趁。事实上,当前扶贫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涉农资金监管和农村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和致命漏洞,加上贫困群众普遍缺乏监督意识甚至不了解自身权益,也在一定响度上纵容了“扶贫腐败”的滋生。
让监督阳光根除“扶贫腐败”。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监督阳光照射扶贫资金立项、审批、入账、使用等全过程各环节,不给腐败滋生的空间,方能给扶贫资金加上“安全锁”,守好群众的“救命钱”。一方面织密监督制度网,畅通监督举报渠道,增强基层干部自律能力和群众监督意识,着力构建基层防腐拒变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政务公开的形式,依规依法将扶贫信息特别是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审计等明细进行公开,接受群众和媒体广泛监督,同时利用“大数据”将涉及各个扶贫部门数据及信息连接实现共享,既可以动态随机全面精准的掌握各级各地及各部门扶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又能及时精准的发现问题线索,确保每一厘扶贫资金都用在刀尖上,每一项扶贫举措都产生广泛深入持久的惠民效应;更重要的,严密的监督制度与监督技术形成的合力,必将扶贫领域的腐败连根拔除。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