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 作者:秩名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06-28 录入:易永喆 ]

院落干净、村巷整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欢乐热闹,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特色文旅项目精彩纷呈,乡村旅游新业态蓬勃发展……之江大地,山乡巨变、向美而行,见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效显著。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重要决策。20年来,浙江持之以恒实施“千万工程”,探索出一条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路径,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促进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生动局面。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指出“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求“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始终将其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来抓。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深刻认识到,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切实把“千万工程”经验总结推广好、学习运用好,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浙江在推进“千万工程”中,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农民反映最强烈的实际问题,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千万工程”实施前后农村面貌的鲜明反差、推进落实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根本上反映的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要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实现。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浙江始终把“千万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保持战略定力,一任接着一任干,实现一个阶段性目标,又奔向新的目标,积小胜为大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建设要抓紧干起来,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拿出愚公移山的志气,磨炼滴水穿石的毅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有更大作为、更大收获,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定信心,铆足干劲,切实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就一定能建设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专家观点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不仅有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摒弃了西方以资本掠夺为内核的农村发展模式,为后发国家在化解城乡对立矛盾、实现小农户大农业有机衔接、保障农业安全发展、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传承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实现乡村善治以及推进农村共同富裕等问题上提供了全新选择,为全球其他国家推动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世界贡献》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纪志耿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不仅改变着乡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乡村治理基础。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乡村治理主体由小农户发展为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以及新村民,乡村治理内容也相应涵盖产业振兴、耕地保护与管理、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程度、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村容村貌、建设和美乡村等方面。乡村治理要更多关注新型城乡关系,建立新型农民组织和引进新的治理理念,在充分尊重乡村价值和传统治理资源基础上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

《乡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呼唤治理理念更新》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所长、教授 朱启臻


乡村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任务的重要一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乡村事务行为主体或单元日益异质化和复杂化,乡村治理兼顾不同主体需求与诉求的难度增大,与此同时,乡村普遍面临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健全、人才数量和结构存在缺口等问题,也构成了乡村有效治理的重大挑战。乡村振兴背景下,应对乡村治理的具体形态持开放性态度,鼓励基层组织打破束缚、释放创新活力,把农民有序组织起来参与各类公共活动,重建和激发农民有效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治理的重点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 左停


(作者系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人民日报》 2023年6月25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