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投资百万元,将两所校舍改建成敬老院,然而竣工当日便关门,弃之不用了,如今两所敬老院门残窗破,一片破败景象。该镇政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压下来的民生工程”,弃用是为了节约,因为当地还有一所大型敬老院,有不少空床位。(新华网 4月20日)
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建设敬老院本应是件务实利民的好事,物尽其用之下,甚至能够有效解决部分养老难问题。然而,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投资百万元,修建的养老院竣工当日便关门,三年没开张,门残窗破,一片破败景象。民生工程遭弃用,好钢用没有到刀刃上,令人唏嘘。投入巨资修建养老院,结果却遭冷遇,个中原由,耐人寻味。
然而,一些地方何尝不是存在和安庆海口镇类似情况,上级实行硬性“标配”,也就是此次报道中当地政府所称的“压下来的民生工程”,建而不用、建而不管,表面上完成任务、凑齐了指标,实则常年搁置,成为一种另类的政绩“台账”。这类民生工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再有动作只会徒增损耗,于是乎大门紧锁、晾以时日,待习惯了、接受了,争议也便少了。
百万民生资金换来一个荒草萋萋的“敬老院”的教训其实在警示各级官员,热心民生工程本质上是好事一桩,可热心不代表不讲尺度、不计成本、不顾规划。不妨直言相问,如此类敬老院是发自服务人民和基层的热心还是追求政绩的热心?上级部门一句话,当地乡镇只得照办,于是乎原本可以用在刀刃上的七位数资金,转眼打了水漂,这样的“民生工程”又如何有益于民生?
而那些轰轰烈烈“一头热”的民生工程,有多少经历了同样的遭遇,荒草凄凄、人迹罕至,唯可远观。可话又说回来,如若一些地方始终不知警醒,仍乐于做这类不计成本的无用功,只怕后续贻害还要延伸。归根结底,民生工程不应“由上至下”,而应是一种上下交促、以下为本,针对当地老百姓需求,对症下药的“需求型”工程。一些方面已然饥渴难耐,却往另一方面锦上添花,前期调研在哪里?科学决策在哪里?是不能为还是不想为?这些问题只怕无需赘言了吧。
敬老院不是一份高价“台账”,更不能沦为个别官员的政绩依托和任务基石。物尽其用、财尽其力、对症下药的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基层民生工程才能算真正落地生根的民生工程,否则,高堂之上尽揽繁盛和谐,基层百姓却深表不解,这样的“好事”,宁愿不要。
作者地址:陕北延安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