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吴业苗: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持续改善

[ 作者:吴业苗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5-16 录入:王惠敏 ]

摘要:农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国城镇化的现实问题和应有之义。城镇化拓展了农民生活空间,使农民整体生活状况向好,尤其是进城农民的生活因城镇化而得到了极大改善。本文基于城镇化改善农民生活的现实和农民不断追求城镇美好生活的需要,阐述农民在以小城镇、城市、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进程中呈现的在地化、脱域化和扎根化的城镇生活图景。在此基础上,检视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民生服务均等化、乡村现代化的结构性矛盾,以及这些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导致农民生活不尽如人意的深层次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需要从城镇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选择、结构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维度,化解城镇化中的结构性矛盾,全面促进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城镇化  农民生活  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  结构转型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价值

农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国城镇化的现实问题和应有之义。中国城镇化带给农民更多的就业岗位、更高的经济收入,而且给予农民全新的生活体验和与乡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然而,农民在城镇化中的生活仍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学术界对城镇化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中国城镇化道路探索、国内外城镇化比较、中国城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宏大主题展开研究,凸显理论阐释和政策解读,但缺乏对农民及其行动逻辑的关注,甚至在城镇化的宏大叙事中消解了农民主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是在党的十九大后,学者们或以“国家中心主义”范式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行理论性阐释和学理性论证,或以“国家-社会”范式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展开典型经验和推进模式研究,但较少将农民生活纳入研究分析框架,缺乏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向度上对农民生活“惯常”事实及其诉求的研究。

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需要在发展中精准识别农民生活需要,精准施策化解农民生活持续改善过程中细碎、不确定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要求,从农民尤其是进城农民生活的细微处入手,按照“城镇化情境-生活图景-结构性矛盾-多维施策”的分析框架,研究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农民生活改善,并重点研究当前城镇化进程中改善农民生活面临的难题,旨在为破解这些难题提出政策建议。

二、主要内容和边际贡献

(一) 主要内容

首先,本文阐述了农民在以小城镇、城市、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中呈现的在地化、脱域化和扎根化的城镇生活图景。小城镇的在地化生活:20世纪80、90年代,国家提倡农民通过“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的方式进城,一些农民依托乡村资源在小城镇过“半城半乡”生活。城市的脱域化生活:党的十四大以后,城市建设和城市企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在城市过完全脱离乡村场域且日常生活被高度城市化的生活。县城的扎根化生活:新发展阶段,作为“城之尾、乡之头”的县城成为农民实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返乡农民工和因承包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而“解放”出来的农民选择到县城过扎根乡村,就地就近实现市民化的现代生活。

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持续改善面临的三大结构性矛盾。一是中国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缓慢,进城农民难以获得与市民同等质量的生活。二是中国城镇化与民生服务均等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当前的民生服务均等化发展不充分,很多城市未能向进城农民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和高质量的民生服务。三是中国城镇化与乡村现代化的矛盾,突出表现为粗放式城镇化导致乡村“三留守”问题加剧和乡村现代化发展滞后。而且本文指出,三大矛盾套嵌在城乡社会结构中,反映的是城乡社会转型过程中市民与农民、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叠加性问题。

最后,本文从城镇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选择、结构转型、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五个维度,提出整体性化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生活持续改善的结构性矛盾的路径,包括特定情境下的农民生活再提升、自主选择下的农民生活再干预、结构转型下的农民生活再优化、现代化发展下的农民生活再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民生活更美好。

(二) 边际贡献

一是明确农民生活及其改善是中国城镇化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在指出一些城镇化研究悬置在农民生活的表面,与农民现实生活渐行渐远的问题基础上,本文把改善农民生活和让农民过上美好生活作为时代主题带入城镇化研究中,研究关涉农民在城镇生活三幅图景、农民在城镇生活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从五个维度化解城镇化与农民生活改善之间矛盾3个方面,拓展了经济学和社会学关于“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的研究领域。

二是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予以科学诠释。一方面阐释了概念,即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生活,是在国家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农民为在城镇生存与发展而打拼的生活体验,为家人过上更好生活而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根据孙中山的“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论断,指出农民生活改善可以从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民生方面予以推进。这可以为学界研究高质量城镇化提供了新范式。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一) 主要结论

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民生服务均等化、乡村现代化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导致农民在城镇中的生活不尽如人意。这三个矛盾套嵌在城乡社会结构中,反映出城乡社会转型过程中市民与农民、国家与社会、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叠加性问题,并对农民在小城镇、城市和县城中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产生多层面的影响。中国城镇化已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需要从城镇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选择、结构转型、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等维度,化解城镇化中的结构性矛盾,全面促进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二) 政策建议

本文从城镇化的特定情境、自主选择、结构转型、现代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五个维度阐述中国城镇化与农民生活改善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之策。

第一,特定情境下的农民生活再提升。当前中国城镇化出现了不利于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状况的情境,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入倦怠期、一些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经营困难等,但高质量城镇化绝不能因城镇化情境的变化而要求农民不进城或放弃对城镇美好生活的追求。城镇化的推进有必要将工作重点转移到解决进城农民生活的“大事小情”上,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因城镇化情境变化而出现的生活细微问题,提升他们进城生活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第二,自主选择下的农民生活再干预。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民进城或返乡方面出台了相应政策,以至于一些原本想离开乡村和留在城镇生活的农民变得犹豫不决。政府有必要在尊重农民对未来职业、居住地、生活方式的自主选择下对其行为有所干预,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格局,促进整个社会良性运行。但国家对农民选择的适度干预应体现在引导、支持、帮助上,而非强制农民进城或返乡。

第三,结构转型下的农民生活再优化。城镇化本质上体现了从乡村总体性社会向城镇总体性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农民生活及其变化是这一转型过程中在地化和异地化的具体体现。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不仅要打破城乡原有的社会结构,消除不合理制度束缚,还要优化社会结构,形塑农民新生活。

第四,现代化发展下的农民生活再重视。农民能否顺利进城,以及他们在城镇能否过上美好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与成效。重视并聚力于改善农民在城镇的生活,将其生活改善纳入现代化发展议程,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和获得感,从而确保他们在城镇过上体面、有尊严的生活。

第五,城乡融合发展下的农民生活更美好。城乡融合是新发展阶段对城镇化提出的更高质量要求,农民在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留城”生活或“返乡”生活的双重选择。进一步推进城镇化,不仅需要拆除阻碍农民进城的门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还应允许城镇社会结构的越轨和自我否定,将农民生活改善纳入城乡融合新结构中,让农民的城镇生活更有“温度”,民生服务也更有“质感”,农民的日子也会更加美好。

作者介绍:吴业苗,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乡治理,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农村经济》2025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