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说来惭愧,第一次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竟然是以调研的形式,确切地说是被动地去走近,却被深沉的打动,进而感慨,我的故乡,我到底应如何去爱你?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莱芜市杨庄镇,辖区面积58.8平方公里,人口数量有5万人左右,耕地面积3588公顷,共有45个行政村。杨庄镇地处泰莱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种植业发达,是莱芜市“三辣生产基地”。全镇生姜面积12135亩,大蒜25000亩,共建立恒温库21座,库容6万吨,成规模农副产品加工厂22家,年加工生姜6万吨,大蒜5万吨。80%销往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国家,有9家企业有自营进出口权。另外,杨庄镇的畜牧业也极为发达,2002年调查数字显示,全镇生猪存栏2万头,家鸡30多万只,肉鸡年饲养量25万只,小尾寒羊、波尔山羊1.5万只,长毛兔、肉兔6万只,肉牛、奶牛700头,是莱城区十大养猪、养鸡基地之一,而且在2002年时,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6.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32元,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机推广先进单位,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安全文明镇”、“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尊师重教先进单位”、“人口普查先进单位”、“农村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等。确实,我从网上搜到这些关于自己家乡的介绍时,也暗自惊讶了一番。原来其貌不扬的自己朴实的家乡,竟孕育出了这般往昔繁荣的光景。也许是我太悲观了,但是在14年后的今天,我看到的是昔日谈笑风生,在田间地垄里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知疲倦为何物的伯伯叔叔们已经垂垂老矣;是曾经吵吵闹闹,一到傍晚时分,路旁小孩玩闹嬉戏,大人从田间埋头扛起农具,回到炊烟早已袅袅升起多事的家的热闹的村落,现在只剩下一群花白了头发,佝偻了要腰背的爷爷奶奶们单独的空巢;是曾经丰饶、美丽、春华秋实的土地被弃置、荒废、杂草丛生……
并非是我言过其实,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土地养不活一家人,从地里刨食,听天由命,一家人生活怎么办?终日辛苦,地里劳作,若是一年风调雨顺,到收成时市场好,能卖个好钱,即使不多,对农人来说却也还值得欣慰。怕就怕辛苦一年,却卖不出价钱,白白耽搁一年的功夫,却又脱不开身外出打工挣钱,才让人心塞。但生活所迫,不挣钱怎能养家,于是便出现了边打工干点零活,边干农活的身兼“数职”的新农民们,可是,终年劳累奔波,身体经不起没日没夜的熬打,到晚年或打工念头久一些的大爷大妈们经常出现各种健康状况,可又不能经常去医院看病花钱,只好硬撑,勉强在冷库干点零碎的活,种着自己的地聊以度日。因此,在农村里,大多数是45岁往上的人,45岁-55岁,身体稍好,边打工边种地,补贴家用;55岁往上,身体硬朗的还可两者兼顾。身体不好的,子女照顾或者自己依靠自己。然而45岁往上的年轻一些的农民,大多离家在外打工,或在外创业,能安心在家乡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在采访过程中,我曾经询问是否想让自己家里年轻的孩子回乡,很多大爷大妈说,不想,因为在农村,没有生活保障,没有未来,自己这一代已经不能改变了,不想让小孩再去重复同样的命运…
我总结一下自己觉得有价值的问题:
1.在我们家乡,人均土地少,因此采用土地流转来解决当下农村劳动力不足,从而集中利用土地的难度很大。
2.农民若没了土地,其实真的就是没了依靠。没文化没条件没有外界大环境,想让农民转型也比较困难。首先是观念,手里有地,自己春播秋收,收成好坏且先不论,总归有个盼头,其实他们要的真的不多,小富即安,一家人衣食无忧,健康平安,更在无过分的要求。
3.关于农民的保障,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应当是每位老人的心愿吧。
4.发展农村,不应该硬走农村城镇化这一条路,所谓的城镇化,我觉得应该是指农村的医疗水平,社会保障,文化活动,教育水平与城镇同步,却又不阻碍他们的生产劳作,而不是硬要把一个村落的农民都赶到一个楼房林立的小区里。如果是这样,秋天的粮食往哪儿放,农具往哪儿放,老人腿脚不灵便,儿女有不能陪在身边的如何下楼?要发展,就必然要走合适的路。
5.年轻的农民并非没有就业创业的想法,但是苦于没有门路,不知道什么新型产品好,也没有经营管理知识,很多人创业轰轰烈烈一两个月后因为经济不景气就关门大吉,缺少政府及后经营管理的帮扶,也是很多人失败的关键所在。
“融不进的城市,回不了的家乡”这是一句形容从农村里走进大学读书的孩子的一句话,我现在还不能很深刻的理解这句话的分量,但是却也慢慢品悟出了一二。无论外表、言语怎么改变,骨血流淌的始终是自己家乡带来的影响,我感谢我的家乡,给我一份踏实和深沉的感情,可以让我笃定地走好自己的路,也谢谢老师能有这次调研,可以让我如此亲近自己的家乡。
无论年岁多大,时隔多久,家乡总是回得去的,有心就可以。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本科生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村减贫与发展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