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农业大省如何尽快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从传统小农向高素质农民代际转换?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组基于这一问题导向,以二元经济中传统农业现代化改造相关理论为基础,从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20年来的政策效应和实践成效切入,调研形成12个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典型案例,探讨农民大学生如何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永不撤走的工作队”、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雁”、“非遗”文化价值的传承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从而推动农村人力资源更新迭代。总结了“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等四个方面经验,进一步分析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继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升级版,优化“学历+技能+实训”的职业化培养模式,构建农业科技应用推广体系,赋予高素质农民更多政治资源和创新创业机会等建议。
一、湖南省农民大学生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
进入21世纪以来,湖南作为典型的农业大省正在经历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农村新增劳动力持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地区流动和集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这一趋势导致农村人力资源和农民专业化素养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2004-2022年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但二元经济结构系数却阶段性上升,主要表现在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不到现代产业部门的1/5;农业劳动力职业素养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农民的市场意识与农产品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存在差距等方面。这些结构性问题的解决最终要归结到核心生产要素——农业农村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上。2004年,教育部开始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委托全国24个省级开放大学(原广播电视大学)培养具有高职教育特点的种植、养殖、管理类专业农民大学生。根据湖南农业农村发展具体实践,2014年和2022年,湖南省委组织部联合相关部门分别下发《关于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关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持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的通知》,致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新型农村实用人才。
(一)赋能乡村人才振兴:更新迭代的新型职业农民
20年来,湖南省“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培养了一大批农村高素质实用人才,促进农村人力资源整体提升。根据湖南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2023年“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简报第一期》,截至2023年底,湖南开放大学系统累计招收培养农民大学生超过15万名,大约占全国农民大学生招生总数的1/6,实现了全省2.36万多个行政村全覆盖。对毕业生调查统计显示,有77.2%的学员成长为村干部,55.6%的学员成长为致富带头人。农民大学生根植乡土,服务“三农”,逐渐发展成为乡村建设领路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项目实施以来,湖南有上10万名农民大学生扎根农村,锻造成为一支专业化的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创新事业的先锋模范,正在逐步推动农村人力资源的更新迭代。
(二)赋能乡村组织振兴:“永不撤走的工作队”
湖南省委组织部推动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把农村党员干部培养作为重点任务,提升成农村党建的“强核心工程”,引导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任职,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农民大学生来自本地农村,在自己的村庄和乡镇任职,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根据湖南开放大学农民大学生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发的《2022年“湖南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工作简报第一期》,在湖南省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中,有1779名农民大学生当选为村支部书记,22734名农民大学生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例如,华容县农民大学生戴蜜作为村总支书,为了突破中药材种植技术与经营管理等瓶颈,参加“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项目培训,结合自身生产经营经验,打造“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了中药材供种、育苗、肥料供应、病虫害防治、药材收割、药材初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3万亩,经济收益超过4000万,带动380户农户走上致富路。古丈县农民大学生田秀芝作为村支书,立足本村山地优势发展湘西黄牛养殖,脱贫攻坚6年间,养殖场从几个小牛棚,发展成集“产、供、加、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建有标准化牛舍8栋、人工种草基地1900多亩、黄牛存栏700多头,带动3个镇6个村300多户1000多人共同致富。江华县农民大学生黄翠兰作为村妇女主任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织锦传承人,把非遗文化传承发展成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创建江华古瑶工艺品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产品,按照“公司+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以来,湖南农村基层干部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干部队伍逐步优化,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新生力量。一大批党委、人大、政协的基层代表从农民大学生中产生,全面提升了基层政治代表的学历水平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加有效利用政治资源解决乡村振兴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例如,通道县农民大学生粟田梅作为村支书和全国党代表,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锦织造技艺”传承人,让侗族侗锦变成世界侗锦。40多年传承侗锦技艺,让非遗成为产业,开办侗锦编织坊,建立集展示、织造、交易于一体的“中国侗锦传承基地”,带领4000多人学艺致富,利用互联网拓展市场,推动侗锦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衡山县农民大学生罗立人作为省党代表心系共同富裕,打造竹木产业集群,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立足衡山县楠竹资源优势,创办衡山人和竹木加工企业,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注重改进制作工艺、品质品牌,产品畅销广东、湖北、浙江等10几个省,出口马来西亚。通过分享技术,打造竹木产业集群,全村共有工厂门店40多家,年销售额达4000多万元。
(三)赋能乡村产业振兴:造福一方的“领头雁”
培养计划搭建了“远程教育+实践基地+创业扶持”平台,激励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带领农民致富的“头雁效应”。一是通过土地流转、托管,实现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民大学生成为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头人,通过机械化、规模化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形成农业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带动周边散户、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如附表案例1和案例2)。例如,安仁县农民大学生李嘉亮依托水稻合作社创建鑫亮粮油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中心,先后申报专利26项。针对粮食主产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为了提高粮食生产效率,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展水稻种植代耕地、育秧、机插、机防、机收、烘干、清理、仓储、加工和销售“十代”服务。2021年公司盈利611万元,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吸引入社农户3566户,涉及13个乡镇,总承包面积5.19万亩。二是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打造具有品牌效应、富有竞争力的特色精品农业。湖南作为一个地形特征多样,山地、丘陵分布广的中部省份,为了推进农业在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农民大学生创业一般优先选择发展特色精品农业:基于当地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产业,应用种植养殖和加工的核心技术,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方式组织生产经营,进行标准化种植养殖、规模化生产加工,注重品牌营销策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性龙头企业与小农户、村集体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成产业利益联盟,形成“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共同富裕发展格局。例如,冷水江市农民大学生易强强利用在开放大学学到的种养殖技术,带领团队研制出羊肚菌“芊炎一号”,并发明了双层覆膜控温技术和温光气湿动态管控系统,使羊肚菌亩产从50斤提升到400斤。采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娄底市10余个村共123户贫困户种植羊肚菌,盘活土地1300余亩,为入社农民带来了每年2万余元收入。三是基于互联网电商平台创新创业,引领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脱贫攻坚期间,湖南共有79个县获得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政策支持,鼓励了一大批农民大学生进行农村电商微商的创新创业,不断增强基于线上线下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能力、品牌意识、互联网思维,逐步形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优良生态,推动传统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为减少贫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龙山县农民大学生余小龙回乡创业成立龙山县印家界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收集百合种源和建立种质资源库,采用自主研发的抗病育种专利技术开展百合育种,现已收集和种植国内外百合种质资源595个,拥有百合种植基地1500亩,2020年产值超过1600万元。建立了世界百合博物馆,百合品种数量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形成了核心竞争力,链接销售市场和生产基地,利用互联网推动产销对接。四是重视发展多种形式村级集体经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每个村的党员干部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大学生,在政策支持下积极探索农村资产经营、多种形式集体产业发展和“以工代赈”等中小项目承建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为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解决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作出重要贡献。例如,长沙县农民大学生宋海晏作为村庄带头人按照“简洁、现代、自然”的理念打造金龙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区、两线、三点、四园、五片”,争取项目支持在长沙近郊建成1000亩无公害蔬菜园、1500亩有机茶园、1000亩优质稻园和500亩生态体验园,形成“江南秀美村庄”素雅风格,兼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经济利益,形成发展凝聚力。
(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非遗”文化价值的传承人
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农村社会公益、传承乡土文化,让乡村文化在现代文明体系中归位和复兴,是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一项传统精妙的手工技艺、一场具有民俗风情的精彩表演,或是一个生动深刻的民间故事、一段具有传统价值观的族规家训,还是一道令人留念的传统风味小吃、一个富有特色的传统节庆,都给乡村振兴赋予了生命力,彰显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古村落保护性开发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文化功能。例如,宁远县农民大学生陈各辉传承高源土陶技艺,建立宁远高源舜陶作坊,创办公共艺术惠民地——宁远非遗馆,不定期举办土陶、木雕、篆刻和竹编艺术创作体验活动,传播传承地方工艺文化,丰富乡村民间文化艺术活动。
(五)赋能乡村生态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者
农民大学生在乡村治理和返乡创业中,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农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托当地“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成为具有市场价值的生态农产品和农旅融合业态。借助市县全域旅游发展机遇打造田园综合体、秀美村庄,实现农业的多功能价值,创新农村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家战略支持下,推动传统资源型产业绿色化转型。例如,安化县农民大学生黄华明借力安化县全域旅游、茶旅融合发展,打造田园综合体,启动生态农业休闲项目,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合作社成员达到120户,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中方县农民大学生向往带领村民走果园开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致富道路,先后发展核桃100亩、茶叶200亩、黄桃1500亩、葡萄2000亩、油茶4800亩,实现了中方县半界村“山林变园林,村民变果民,农舍变客舍,上山变上班”的跨越。
二、“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 实施20年的四条宝贵经验
经验一:优先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发展带头人。在资源和条件有限情况下,优先培养引领乡村治理和农村发展的关键少数,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优先序。12个案例(见附表)均体现了把农村党员干部、高素质农民、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经验二:采取“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思想政治、通识教育、专业技术、职业技能、专业拓展”五个模块构建课程体系。以学员为中心,实行生产与教学、集中与分散、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模式。农民大学生所学的通识和技术技能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转化。
经验三:实行“学历+技能”双证书制度。线下教学突出集中面授、实践教学、技能集训,确保农民大学生获得学历的同时,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成为农村实用人才。获得双证书的农民在就业创业中能够跨越人才门槛的限制。
经验四:突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推广。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在各县市区挖掘利用已毕业学员创新创业基地资源,采取“理论教学+实践实训”方式建设推广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性教学占到总课时的30%-50%,并引导鼓励学员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三、湖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农民大学生等高素质农民规模不足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尽管20年来湖南开放大学系统培养了15万名农民大学生,全省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4万人,与785万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相比,数量和比例仍然不足以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第二,以农民创新创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尚未健全。农民大学生在农业领域新模式、新业态创新较为普遍,但对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的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少,科研院所的农业科技成果尚未建立起与高素质农民的有效链接机制。
第三,乡村振兴中的涉农整合资金对农业人力资本投入严重不足。近10年来,农业投资主要集中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农田水利建设,但是对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农业人力资本投入较少。
第四,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缺乏。虽然实践实训培育模式取得良好成效,但在全省范围缺乏对标现代化的系统性、标准化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类培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实训基地。此外,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还存在各类农民培训执行主体分散碎片化、农民综合素质提升难,以及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实现农民代际转换的建议
第一,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升级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继续由组织部牵头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升级版:研究制定《湖南农民教育培训促进条例》,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建立标准化农业双元职业教育制度,构建服务农民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体系,建立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健全农业农村人力资本可持续投入机制,完善高素质农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常态化机制,加快实现传统小农向高素质农民的代际转换。联动相关部门把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和乡村工匠培养等人才项目纳入统一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分层级、分梯队、系统性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第二,建立标准化农业双元职业教育制度,优化“学历+技能+实训”的职业化培养模式。在农民大学生“学历+技能”双证培养方式基础上,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农业职业教育经验,在农业领域推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学校进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在农业企业及生产基地建立标准化职业培训基地,呈现各领域现代农业技术、案例和场景,开展实践实训教学。在“专业导师+创业导师”双导师制度下,实现“培训链”和“发展链”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等涉农部门支持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让“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成为专业技术人才。
第三,依托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基地,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体系。农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就是新农人应用新技术创造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过程。针对湖南湖区平原、丘陵和山区等不同的资源禀赋条件,建立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教学基地,依托实践基地构建“研发中心(省农科院等)+孵化园(市州农科所等)+产业基地(一县一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体系,实现培训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发展。从而加快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新能源技术,推动农业与医疗健康、可再生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农食一体、生物制造等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兴农业产业。为农民创新创业者聘请技术专家、创投代表等创业实践导师,解决好创业中的技术瓶颈、信息不畅等现实难题。
第四,建立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打造一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工程。组织高素质农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创新实现乡村经济、生态、文化等多重价值。深入实施能人返乡创新创业工程,加大农业农村双创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创业孵化、品牌营销、金融服务等一揽子服务体系。开展现代农业领域创新创业大赛,发挥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推动乡村振兴带头人等传统乡土人才与农旅星达人、民宿主理人、非遗手艺人、美食开发师等新兴乡土人才群英荟萃、聚才汇智,培育形成农业农村领域的新质生产力。
第五,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中单列专门项目,加大农业农村人力资本投入。借鉴浙江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计划,从每年度的中央和省级财政涉农整合资金中列出提升农业农村人力资本的专门项目,用于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支持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返乡创业,形成可持续的农业农村人力资本投入机制。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要以高素质农民创新创业为重点进行资金奖补、项目倾斜和产业帮扶,发挥高素质农民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带动效应。
第六,赋予高素质农民更多政治资源,带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注重从高素质农民中选拔产生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委员和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完善其参与政治生活的常态化机制,让基层政治代表拥有丰富的农业农村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基层代表通过政治履职,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政策供给和基层需求更加均衡匹配,更有效地把政治资源转化为乡村全面振兴的社会资本。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发展中大国多元经济结构转型:理论重构与实证研究〔16AJL005〕”阶段性成果。课题主持人:肖卫)
(作者系怀化开放大学校长、研究员,本文原文发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要参》2024年第29期(总第2647期),由作者在原文基础上修改后推荐。)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