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论剑

周文斌等: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农民精神贫困的文化理路

[ 作者:周文斌   左佳仪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3-14 录入:王惠敏 ]

农民是乡村振兴中的主体,是乡村振兴中最主要的受益者,是乡村振兴成效的检验者。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1]。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把“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原则。然而,农民的精神贫困问题长期阻碍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民精神富裕能更好地促进农民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对发展乡村产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民生活水平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探讨破解农民精神贫困的文化理路,促进农民精神层面的富裕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农民精神富裕为乡村振兴铸魂强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我党取得脱贫攻坚重大胜利后,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不仅要塑形,还要铸魂。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高,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能汇聚强大建设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一)农民精神富裕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前提,并为其提供强劲动能,农村的经济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而农民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升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为乡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方面,农民精神富裕能促进农村产业转型。长期以来,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成农民的封闭、保守性。多数农民是分散的小生产者,目光较为短浅,传统的小农本位思想阻碍农村产业的变革。农民精神富裕让农民思想更加开放包容,摈弃落后腐朽的生产方式,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从而推动生产模式的变革,加快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另一方面,农民精神富裕为农村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自身的知识水平、能力技术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类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有利于发展乡村的优势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让农民做到在家门口赚钱,让农民实现共同富裕途中按下加速键,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

(二)农民精神富裕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被列为总的目标之一。文明乡风主要指乡村群众的礼节、信仰、习惯 、行为的总和。“对于基层群众来说,也要重视自身榜样的带领作用,确保乡风文明建设有序进行,进一步提升满足感、幸福感”[2] 。首先,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他们主动摈弃陈旧腐朽的观念,养成崇尚科学、互相帮助的习惯,从而加快农村移风易俗的步伐。其次,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强,使得农民更能明确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地位,积极广泛的参与到国家具体政策实施中去,农民思想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有利于提升农村整体凝聚力。最后,农民精神富裕有助于农民正确理解富脑袋和富口袋的关系。农民积极拓宽赚钱的途径,腰包鼓起来的群众会更加支持、拥护国家的政策,而政策的落实又能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三)农民精神富裕是生活富裕的题中之义

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寄托着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两会中指出,“要把脱贫攻坚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全力以赴的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3]。农民生活富裕包括物质层面的富裕和精神层面的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两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一是农民的精神意志力有助于增强农民想要富裕的决心和毅力,克服实现物质富裕过程中的畏难情绪,激励农民努力拓宽增收的途径,增强致富创新的能力,通过勤劳致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二是有精神追求的农民在获取一定物质财富后,会更加注重教育投入和生活品味的提升。农民对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保障行业的关注和投入,有助于促进农村从“输血式”脱贫转为“造血式”脱贫。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精神贫困的呈现样态

农民的精神贫困问题成为我国脱贫攻坚工程顺利开展的阻碍。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期,深入挖掘农民精神贫困呈现的样态,可以有针对性地补充内在的“精神之钙”,助其脱离精神贫困。

(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等靠要”思想指的是个体的主观意识缺乏主动、不积极作为、安于一隅,等待、依靠、索取外界的扶持。农村扶贫工作大多由政府主导,如果不调动农民自力更生的劲头,只是采用物资救济的方式,容易造成贫困人口对政府救济产生依赖心理。表现为:生活中的大小事都习惯去找村干部或者乡镇政府,缺乏主动积极性;存在“主动要低保”、“争当低保户”的现象,陷入低保依赖“陷阱”的泥潭中无法自拔[4];不愿意吸取新思想,稍微复杂的事物都浅尝辄止,拥有低追求度,一味安于现状等。甚至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有的贫困户用“农民脱不了贫,扶贫干部也脱不了干系”等类似言论威胁扶贫干部;有的贫困户以穷为荣。这些行为都暴露出人惰性和丑陋不堪的一面,改变农民精神贫困的局面迫于眉睫。农民要真正实现脱贫,必须发挥内在主动性。“等靠要”思想如果得不到扭转和根治,只会导致自主脱贫致富比率一再下降,激化农村社会的矛盾,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文化水平低,愚昧落后思想浓厚

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随着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不断提升,农民拥有更多闲暇生活时间,但是当前农村的文化生活却非常枯燥”[5]。一方面,小学文化水平就足以支撑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而传统农业生产的收益低,只够维持基本生存需要,没有余钱提升农民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文化水平低就从事不了附加值高的生产活动,无法实现科技脱贫的目标。经济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地区也是愚昧落后思想滋生的温床。有些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农村地区,因为思想道德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许多不良思想依旧盛行。一是过分追逐迷信思想。举办求神驱鬼的迷信活动,生病不去医院救治,将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冠上神秘的头衔,导致病情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极大的影响了农民的健康;算命、风水先生生意兴隆,无论婚丧嫁娶、远行、给新生儿取名都要找算命先生算卦等等。二是腐旧思想盛行。如读书无用论,把读书理解成赚钱的工具,因短期看不到读书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贬低教育的重要性;重男轻女思想盛行,传宗接代的观念让很多家庭为了生男孩,不惜堕胎、超生等;听天由命的思想,没有明确的目标规划,过得且过;不劳而获的思想,沉迷于赌博、六合彩等活动不可自拔。

(三)重个人利益,大局意识欠缺

小农经济下形成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很多利己主义思想,利己主义就是不择手段只为实现自身利益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机会主义、自我主义。有学者指出,“‘自我主义’意即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6]。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利己主义泛滥横行,农民身上的利己主义表现为缺乏集体意识和大局意识。一是逃避集体活动。一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如果要投入个人时间和财力参与集体建设时,更会沉默逃避,甚至直接拒绝。二是只抱怨不行动。例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有些农户素质不高,乱扔乱丢致使居住环境脏乱差,大部分农民都会视而不见,只背后埋怨,却不会当面制止,有的甚至还有样学样,放任环境恶化。三是规矩意识淡薄。一些农民无视集体筹划,认为自家的地和犁想种啥就种啥,没有规矩意识,公私不分、上下不分、内外不分、轻重不分。四是只顾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国家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修桥等,势必会有占地,砍伐、借路运输等举措,会损害部分农民的个人利益,但是从整体和长远来看,农民是受益者。部分农民目光狭隘,责任意识淡薄,漫天要价,想借此大捞一笔。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破解农民精神贫困的文化路径

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农民富裕,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精神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依托,也是丰富内心世界,增添生活趣味的重要源泉,更是农民实现脱贫走向富裕的粘合剂。农民精神贫困,就会产生依赖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出现“贫者愈贫,富者返贫”的现象,影响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不仅是衡量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依据,也是实现共同富裕道路的助推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三自”农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形塑功能是破解农民精神贫困,实现精神富裕的有效途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三自”农民

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7]”。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引领道德风尚的精神纽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让农民依靠自己的双手,发扬脚踏实地、艰苦拼搏的精神,为过上美好生活努力奋斗。随着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发展,农民容易受社会各种负面思潮的影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育自立、自强、自信的农民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农民摒弃“贱农”思想,把国家“要我振兴”的被动变为“我要振兴”的主动。“贱农”思想是一种贬低农民价值的畸形观念,也是阻碍新农村建设政策落实的内部根源。农民摒弃“贱农”思想,积极主动思考致富门路,在国家政策的帮扶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浪潮中,为农业发展、农村兴旺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引导农民文化创新,让农民有“我能振兴”的能力与信心。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贤文化中的共同元素,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开发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与旅游、农业、生态的结合,发展地方特色文创产业。再次,加强舆论的宣传和教育的引导。以往的宣传方式过于单一,“二十四字”的宣传标语遍布农村,但许多农民并不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导致知行二层面的脱节。因此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发挥基层党员干部的引导作用,以农民内在需求为切入点,让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并且对自我身份拥有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他们参与农村建设。

(二)大力发展乡村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8]。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实现乡村振兴策略,就要努力促进乡村教育现代化发展。首先,巩固基础教育,注重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未完成基础教育的农民在适应社会和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方面,与受过良好基础教育的农民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他们更难接受新理念、新事物,学习农业技术更慢、接受度更低。要给与儿童教育更多关爱,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给予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减少农村义务教育辍学率,并且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农村基础教育办得好,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其次,发展职业教育,增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当前的乡村教育以基础教育为主,高中及高中以上的教育缺乏,而更高层次的教育是培育人才的关键。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生产也存在很大缺口,难以满足各地生产发展的人才需求。国家和政府应投入更多资金,推进各级各类的职业教育培训,为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培养人才,还可尝试出台鼓励创办乡村职业教育的奖励政策,为乡村培养人才提供更多平台。再次,重视乡村教师师资培养,强化人才队伍支撑。传统的城乡发展差距容易给乡村教师造成职业失落感,我们要通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来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从内心去接纳认可自己的职业。实施优秀教师退休的乡村支教计划,引进名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尤其要加大偏远贫穷地区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能和教师素养水平。为乡村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三)充分发挥优秀乡土文化的形塑功能

乡土文化从存在形态上可以分为物质和非物质形态,非物质的乡土文化包括民俗风情、古建遗存、村规民约、传统技艺等,是乡村文明的精神寄托,是组成农民进取心和凝聚力重要动因。“乡土文化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9],应该着重继承并运用好优秀乡土文化,熏陶渲染村民的内在精神。首先,发挥新乡贤的带动作用。乡村社会中的人际交往较为密切,村民之间联系紧密,优秀乡贤起着重要的榜样带动作用。新乡贤源于乡村,既了解本地乡土文化、风俗习惯,又拥有社会新知识和劳动技能,他们更擅长用同频率的方式帮助村民学习现代知识,是带动村民接受新文化的桥梁。要让有能力的乡贤参与到基层管理之中,发挥新乡贤的引领作用,有利于提升基层组织的服务水平。其次,用好乡规民约,培育文明乡风。乡规民约是乡民自发并共同制定的符合当地乡村治理习惯的行为规范。村民的成长中无不打下了乡规民约的烙印,其影响深远而持久。乡规民约能更好的塑造人们的精神、促进自我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有助于村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如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的意识等。对维护社会秩序有重要作用。再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涵养良好民俗。自强不息、戒奢节俭、厚得载物等优秀传统美德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我们应大力弘扬,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乡村振兴。同时,对传统文化我们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剔除男尊女卑等腐朽落后思想,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良好民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农民的物质水平极大提升,而农民精神贫困的问题远远超过物质匮乏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脱贫致富“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从农民个体层面来看,很多农民精神贫困而不自知,甚至这些精神层面的贫瘠能让农民在复杂社会中寻求到一丝慰藉。从国家层面来看,农民精神贫困是阻碍乡村振兴的绊脚石,给乡村治理带来较大的难度和挑战。面对复杂性和隐蔽性的致贫障碍,要发挥党和政府的指导作用,以农民内生动力为切入点,采取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治理。将精神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发挥二者衔接作用,早日摘除精神贫困这颗“毒瘤”,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宏伟蓝图。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内驱力研究”(项目批准号:18B211)和湖南省社科联评审委员会课题(项目批准号:XSP21YBZ110)的阶段成果;来源:《中国乡村发现》2024年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